编者按:近日,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暨交通变迁与青藏高原现代化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研讨会期间,中国西藏信息中心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共话“两路”精神。
拉加当周,北京大学政治学理论博士,四川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四川省首批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甘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重要报刊公开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
图为四川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拉加当周 摄影:陈浩力
记者:修筑川藏、青藏公路是我国乃至世界公路修筑史上罕见的壮举。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两路”精神被赋予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
拉加当周:“两路”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久久传承。建成通车至今,“两路”不仅是推动西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孕育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今天的西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繁荣,今天的西藏各族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幸福。伴随西藏现代化建设,筑路、养路、护路过程中不断传承发展凝练起来的“两路”精神被不断赋予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内涵价值,日益成为彰显党的治藏方略的成功实践成就和中国式现代化独有特征的精神标识,展示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品格,以及体现西藏各族人民铭记党恩、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依归。
记者:任何一种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并非凭空产生,它贯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凝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从古至今所有的情感记忆、创新创造和实践成就等。如何理解“两路”精神对夯实文化自信的作用?
拉加当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每一次的重大思想变革和技术革命均源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其中,有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与“路”紧密相关。例如,中国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世界航海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三次工业革命的诞生,都是基于道路的联通而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促使了本区域乃至整个全球新一轮全方位变革的出现。这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精神和民族自信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两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夯实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表现也是全方位、深层次、广领域的。首先,从西藏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和现代化发展视角看,“两路”紧密联结了青藏高原与祖国其他省份,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提供了交通保障。“两路”增进了沿线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和现代化发展水平,成为文明幸福之路、民族团结之路和脱贫致富之路。由此凝结而成的“两路”精神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成为持续巩固夯实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视角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值此之际,修筑“两路”、进军西藏成为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全体中华儿女的迫切愿望,关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任务,关乎巩固增强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在环境恶劣、技术落后、补给不足等诸多极限困难面前,10多万筑路官兵和民众凭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信念,使得“两路”通车成为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这一壮举进一步向世人证实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力量,进一步巩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
最后,从全球发展视角看,中国的发展进步始终与世界的发展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路”和“两路”精神诞生于中华大地之上,源自于中华各族儿女的付出牺牲和智慧汗水。“两路”建成通车和“两路”精神的传承弘扬,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现代化建设方面树立了榜样,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也具有了重大的世界意义。
记者:川藏、青藏公路以“路”为媒,串联起沿线各地区的区域资源,成为联系和沟通各族人民的“连心桥”。如何理解“两路”通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现实意义?
拉加当周: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成果,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无私奉献而铸就。70年来,党中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持续不断养路护路建路,把“两路”建成了世界最美的景观大道。沿线群众因路而富、因路而亲,更加铸就了“军民一家亲”“各族一家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筑路英雄”张福林、全国劳动模范陈德华、“时代楷模”其美多吉等模范代表,铸就凝练成为“两路”精神,生动诠释了“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正确史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一凡 袁星宇 夏炎 陈浩力 张萌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