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香港青少年走“两路”】巨变中的塔拉滩

发布时间: 2024-07-14 11:15: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7月12日,140余名香港青少年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东南部的塔拉滩研学。

  “塔拉滩是沙滩吗?”“‘塔拉’是什么意思?”“塔拉滩有多大?”同学们非常好奇,还没到目的地,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前行目的地。在得知这里有着全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时,大家惊讶之余就更加期待了。


塔拉滩上的光伏园区。仓周加供图

  塔拉滩也称三塔拉,属于高寒干旱荒漠化草原,总面积440余万亩。塔拉滩一词音译自蒙古语,指平坦而有台阶的草原或荒滩。到了清朝雍正、乾隆以后,藏语称为“哆塘”,意思是滩大、干旱,人们行走其间会非常困乏。民间有“上去了塔拉滩,儿子认不得达达(爸爸)”,“三塔拉是吹风的皮袋,干渴疲乏如开启了地狱之门”的说法。 

  听到这些说法,同学们的心情有些沉重,不过,以上情况早都已经是过去式了!


塔拉滩沙化治理成效显著。仓周加供图

  塔拉滩草场植被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春旱现象极为严重,草场退化。当地政府毅然决定,在塔拉滩北部距离恰卜恰城镇最近的一条沙带,贯穿整个一塔拉沙漠深处区域的214国道西侧,实施柠条栽植、草沙障造林治理、杨树深栽、围栏封育等多种防风治沙工程,总面积1万亩。实践证明,试点效果明显,有效降低了沙漠侵袭国道和东进蔓延的进程,自此拉开塔拉滩持续几十年的生态治理序幕。

  汽车顺着道路一路葱茏,但也偶尔出现黄色的沙坡。同学们发现沙坡上面覆盖着密密麻麻的网格状线条,像是给沙地穿上了“格子衫”。这些“格子衫”也被称为草方格,是专门用来锁住流沙、防风固沙的,也叫沙障。草方格中央栽插植物,基本都长出了青嫩的草,再过许多年,这些黄沙地也都会变成草原。

  “那要经过多久?草长出来不是很快吗?”有同学好奇地问道。

  “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有的甚至长达20年。”有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为什么要那么久时间?”

  “因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特殊,生态系统也非常脆弱。”

  这样一个直观的例子,让许多同学陷入沉思。在香港特区,种植一片草坪只需要1个月时间,但在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想要种植养护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却需要几年时间,在高原上防沙治沙、植绿护绿的时间则更长。

  令人欣慰的是,截至2022年底,塔拉滩地区实施草沙障造林20余万亩,造林60余万亩,建成防风林带绵延134公里。塔拉滩风速降低22%,植被盖度恢复到80%,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工作人员向香港青少年介绍塔拉滩光伏产业。摄影:赵振宇

  高原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眼就下起了雨。把脑袋贴在车窗上看风景的同学们,在细雨迷蒙中远眺远方的山脊,那是一道又一道连起来的青葱绿色。在塔拉滩,同学们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平日见惯的绿色,不仅是生命与生机的象征,也诠释着坚韧与坚守的力量。

  依托塔拉滩海拔高、空气洁净、日照充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一片一片排列整齐的光伏板,在塔拉滩荒漠中“生长”出来,已建成的千万瓦级新能源基地,成为集光伏、光热、水光互补、电力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为一体的全球最大的集中连片、统一开发综合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清洁能源发展新格局。

  在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40余名香港青少年学习了解了塔拉滩光伏产业发展历程、储能产业发展历程、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研究等,为海南州开展光伏电站生态环境研究、以光伏产业推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种种举措和所取得的成绩点赞。一位香港青少年直言:“没想到在青海也有这样的科技力量!”


香港青少年观看宣传片,感受青海科技力量。摄影:易文文

  2022年6月,位于塔拉滩、规划占地总面积609.6平方公里、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9025兆瓦的海南州光伏园区荣获“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位于塔拉滩、龙羊峡水电站水库左岸,占地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站荣获“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前者作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也是目前全球一次性投入最大、单体容量最大、集中发电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群。后者的“水光互补”技术实现了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快速补偿的功能,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弃光难题和安全并网问题,填补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2023年1月,“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压外送基地电源配置项目海南州塔拉滩一标段1000MW光伏电站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成为自国家优质工程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金奖荣誉的光伏项目。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330kv升压站。摄影:易文文

  在参观展示厅,一张照片引起同学们的好奇:蓝色的光伏板下,是几只食草正欢的小绵羊。光伏板与“喜羊羊”同框,令大家不得其解。 

  塔拉滩已成为太阳能光伏板的一片“蓝海”,在光伏板的“庇护”下,昔日的茫茫戈壁“变身”为草原牧场,而周边牧民也在光伏园区内修羊圈供农牧民饲养“光伏羊”。绵延数十公里“光伏海洋”的发电板为地面提供了荫蔽,清洗发电板的水又滋润了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万多只“光伏羊”,不仅解决了光伏园区冬季用火安全的隐患,还节约了饲养成本,补充了土壤肥力,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生态治理”一举三得。


光伏园区的“光伏羊”。仓周加供图

  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同学们恍然大悟:塔拉滩的发展,通过“治理+光伏+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综合考虑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与民生相互协调的因素,探索出了一种生态、能源、经济、民生协调发展的全新思路。这正是香港青少年大美青海研学之行,收获到的一条重要启示。(中国西藏网记者/易文文 桑吉 赵振宇 李泓庆 通讯员/仓周加) 

(责编: 陈卫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