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共话“两路”】把青春和生命融入青藏公路

发布时间: 2024-07-29 11:29: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一声清越的驼铃穿越历史的长河,从茶马古道一路悠扬至今,它见证了从“行路难”到“天路畅”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从脚步丈量山河到车轮征服山岳的时代蜕变。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青藏公路人前仆后继、砥砺前行。从羊肠小道到宽阔大道,从沙石坎坷路面到沥青平坦路面,从人背马驮和骆驼运输到各种车辆承载飞驰,青藏线艰难和辉煌的建设历程,不仅是青藏公路交通发展的缩影,更是一幅辐射带动沿线地区发展变迁的生动画卷。

  党文彰便是这青藏公路人的一员。他22岁来到当时条件颇为艰苦的西藏自治区驻兰州采购站工作,从此开启了长达40年的援藏生涯。 


图为党文彰(左)与他的女儿

  “我十分想念在格尔木的日子”

  在40年的职业生涯中,党文彰跟随单位先后在兰州、峡东、柳园、格尔木四个地方工作,转战风雪高原、戈壁沙滩,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据资料显示,青藏公路通车以后,中共西藏工委为保障军民供给,贯彻稳定金融物价的财政贸易方针,于1957年3月成立了西藏工委财贸部贸易总公司驻兰州采购站及直属的峡东转运组,负责商货、粮食、医药、外贸等商品货物的采购、储存和转运进藏。1959年,在甘肃峡东成立物资转运站,党文彰跟随单位到峡东工作。1962年,峡东转运站迁往柳园,党文彰又被派往柳园工作,这个地方也是他在青藏公路上工作最长的地方。铁路通车格尔木后,为转运供应方便,又在格尔木设立了统配物资供应站,成立了商业采购站,撤销了柳园站。党文彰被分配到格尔木工作,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退休。

  半个世纪的时光飘然而逝,岁月的沧桑改变了很多,但格尔木却成为党文彰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成为生命中永恒的记忆。他动情地说:“我十分想念在格尔木的日子。感谢在这里历练人生的岁月,让我修炼出一种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能坦然面对的不屈人格。” 


图为如今位于格尔木的西藏物资站

  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后来慢慢走上商业站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的岗位。党文彰一步步成长起来,但无论岗位和职位如何变化,他总说,大家没有任何身份区别,工作都要一起干。“因为任务艰巨,工作忙起来不分黑夜白天,也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只要运载着发往西藏货物的火车来了就赶紧卸车,卸完火车装汽车,根本顾不上休息。”他说自己已然习惯了这种忙碌,偶尔没有任务的时候,心里反而感觉不适应了。

  靠信念克服“三难”

  在“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的带领下,格尔木成为修筑青藏公路的前沿阵地。上世纪五十年代,青藏公路的建设者们将格尔木作为物资中转站和后勤保障基地,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滩出现了一座“帐篷城”“旱码头”。

  当年,这里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一望无边的戈壁难以见到生命的存在。干涸的荒野上仅能见到的绿色是顽强抗争的骆驼刺和少得可怜的芨芨草。被大风卷起的沙暴每每扑来,接天连地,绵绵起伏的黄沙被平地铲起,势不可挡的沙墙横扫着一切。

  党文彰称,当时在青藏线上工作有三难:一是饮水难;二是住房难;三是吃青菜难。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大家没有退却,而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克服了所有困难。

  格尔木一年四季风多雨少,温差极大。因此,为了保证各单位用水需要,同志们喝的水都是火车从几百公里外的西宁拉过来的,大家惜水如金,谁也不会浪费一碗水;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大家趁六月天变暖了,就用沙土盖房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为了应对吃饭问题,各单位自力更生,挖开冻土,搬走沙石,从百里之外运来黄土和牛羊粪,硬是在永冻层上建起了“屋脊温室”,吃上了自种的蔬菜。

  坚守在“生死线”上

  当时,党文彰和同事们在物资站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货送货,源源不断地把各类物资送往西藏。茫茫风雪路,大衣作被、车厢当床,对物资站押运人员来说是常有的事。别说是上山途中饥一顿饱一顿,有时甚至菜断粮绝,大家也绝不会动车上运往西藏的物资。

  在人们的认识中,“翻车”可能意味着“死亡”,党文彰却平静地说:“翻车,在当时的青藏线上是家常便饭。”他提起,有一次翻车是在翻越唐古拉山时出的事故。当时有几个老司机也要开车去西藏,为了安全起见,党文彰与司机就跟着大家一块走,送货车夹在中间,前后都有老司机保驾护航。

  队伍走到唐古拉山时已临近晚上,党文彰这辆车的司机稍微停车休息了一下,谁知后面跟随的那辆车却开过去了。司机心里一下子有点慌,驾车想尽快追上前面的车辆。这位司机没什么经验,一下子走上了冰道,车子突然打滑,他又急着去踩刹车,车便翻了。挡风玻璃被打碎,车里的电瓶硫酸都流出来了,车轱辘也被烧坏了。庆幸的是,人除了擦伤外,没有生命大碍。

  那天晚上,为了确保货物安全,党文彰一个人在翻倒的车里看护货物。冬季的高原,白天有阳光照射,天气还算暖和,晚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山上的温度至少都在零下三十多度。风穿过破损的车窗直往里吹,冻得不行。穿着皮袄,裹着被子,仍然觉得冷,寒气直钻心窝。党文彰说,那晚周围死一般的寂静,静得让人害怕,偶尔还有野狼悠远苍凉的叫声。一直到下半夜,他们才找到青藏线上道班的一名司机,又请了七八个藏族工人,把货倒到另外的车上继续拉走了。 


图为党文彰(中)与格办工作人员合影

  每当回忆起在格尔木工作的岁月,党文彰总是满脸跃上自豪与骄傲,他说:“这是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是何等宏伟的事业。只有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才有如此伟大的事业。大家的付出与艰辛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永远记着,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最好的年华里,千千万万个平凡之人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将自己的青春抛洒在青藏线上。他们在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岗位上执着坚守,如铺路石一般默默无闻、甘心奉献,有力地诠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中国西藏网 特约通讯员/王国法 编辑/边子捷 该文收录于《开拓者——西藏格尔木基地老一辈工作者走访记》,编发时有调整,图片源自原文配图) 

(责编: 陈卫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