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共话“两路”】慕生忠之女谈“两路”精神 愿为年轻人讲述青藏公路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8-19 09:14: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暨交通变迁与青藏高原现代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西藏信息中心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共忆“两路”传奇,共话“两路”精神。 


图为慕晓峰接受采访 摄影:陈浩力

  “我理解的‘两路’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想敢干,愿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尊重科学,甘当路石,乐于奉献。”68岁的慕晓峰说,“前辈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铸造了‘两路’精神,对我们后辈来说就应该赓续红色基因。”

  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带领仅有19名干部、1200名驼工、10名工兵的六个施工队开赴施工现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仅用了七个月零四天的时间,这条横亘于“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到拉萨,书写了筑路史上的传奇。

  每每追忆父亲慕生忠修筑青藏公路的峥嵘岁月,慕晓峰都会深深地被打动。她告诉记者,父亲曾动情地说:“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是在青藏高原上的荒漠、冰川、冻土间度过的,我思念这里的一山一水啊。”慕生忠将军去世后,他的儿女根据其遗愿将骨灰撒在青藏公路沿线、撒向莽莽昆仑,让滚滚车轮声伴他长眠。

  70年过去,党和人民没有忘记青藏公路的建设、养护、保畅工作者们的历史功绩。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

  慕晓峰读过很多讴歌筑路先辈们英雄气概的文学作品,看过很多影视作品重现父辈们修路的场景,亲自参加过很多相关研讨、讲座,也看到很多年轻人在认真学习这段难忘的历史,并在工作学习中传承着“两路”精神。对此,她深深感动和欣慰。

  
图为慕晓峰的爱人张绪汉 摄影:王茜

  慕晓峰的爱人张绪汉曾在交通部门工作,深知青藏公路修筑的苦难和不易。在他的讲述中,记者们得知在修建青藏公路过程中,慕生忠将军尊重科学知识,但不盲从,亲自调查研究,并勇敢探索、大胆实践,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了不少耳熟能详的故事。如他实地考察研究公路选线问题时,根据分析红柳生长年轮层数,判断该地段的水文情况,调整预选线形;用“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反驳专家的反对,在察尔汗盐湖盐盖上建起“万丈盐桥”,极大降低了养护费用和通行车辆的运行成本等等。慕晓峰告诉记者,父亲还为察尔汗盐湖公路作诗一首,其中几句为“风平浪静神气爽,平硬直宽比长安;工程科学新发展,筑路史上创纪元!”

  慕晓峰和家人有很多珍藏,如刊载《青藏公路第一批车辆到达拉萨》《庆祝康藏、青藏两公路胜利通车》文章的《人民日报》,以及青藏公路通车的纪念邮票、撰写慕生忠修筑青藏公路历史的文学周刊等。

  此次参加研讨会,慕晓峰专程从兰州带着小学五年级的外孙女一起参会,想让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了解“两路”是怎么建成的,听专家学者们深入介绍“两路”精神,此后还带她到莫河驼场,亲身感受当年筑路驼工们的生活环境,也希望她学好文化,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图为慕晓峰外孙女听外公讲慕生忠将军筑路故事 摄影:王茜

  “我听外公外婆讲过太爷爷(慕生忠)筑路的故事。据说当时天气寒冷,人们睡在帐篷里,清晨起床时,头发和地面冻在一起,必须要剪掉被冻住的头发才能起来,鼻子里哈出的气结成了一层冰壳,像被子一样附在胸前。”慕晓峰的外孙女说,“我还听说,当时修路到了唐古拉山,那里海拔5000多米,高寒缺氧,环境非常艰苦。在我喜欢的歌曲《青藏高原》里也描述那里山川高耸相连的景象,所以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是西藏的‘生命线’。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亲自走一走太爷爷修的这条公路。”

  近年来,慕晓峰参加了不少有关“两路”精神主题的活动。她告诉记者,自己愿意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做一点事情。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年轻一代了解青藏公路的建设历史,继而将“两路”精神更好传承下去。(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陈浩力 李一凡 张萌萌)

(责编: 郭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