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黑牛毛帐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璀璨明珠

发布时间: 2024-08-26 11:56: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黑帐篷,藏族牧民的传统帐房,因其制作材料为牦牛的长毛,亦称之为黑牛毛帐篷。草原之上,黑牛毛帐篷格外显眼,记录着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牧民们择草而牧、逐水落帐的游牧生活。


图为羌塘草原上的黑帐篷 摄影:王淑

  来到青藏高原的牧区,看到广袤无垠绿色草原上星星般点点存在的黑帐篷,无疑会感到新鲜和有趣。在与拉萨朋友的交谈中,他们说每当走上羌塘草原看到黑帐篷时也特别稀罕,也会忍不住拿出手机拍几张照片或找机会经过帐篷主人同意后钻到黑帐篷中看一看。

  黑帐篷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首先就要从它的原材料和搭建构造说起。黑帐篷采用牦牛的长毛织成的帐篷料即称为“日雅”的粗氆氇缝制而成。粗氆氇每幅宽约30厘米,长短由帐篷的大小而定。将若干幅“日雅”拼接缝合成两大片,两片相接的缝隙有约60厘米宽,放在顶部当作天窗。一般缝制一顶帐篷需“日雅”二三十幅,也有的需要四五十幅。帐篷越大,需要的“日雅”数量越多。黑帐篷的搭建过程复杂而精细,需要用到大量的绳子、木橛子和卡扣等配件,帐篷的顶部留有天窗,用于出烟通风。天窗上有一块盖布,白天打开,夜晚盖上,可防雨和防风。至于帐篷的“门”,大多是左右帐“壁”重叠合拢充当,平时合上,进出掀开。


图为羌塘草原上的黑帐篷 摄影:王淑

  由于游牧生产方式需要根据季节频繁在草场上迁徙,牧民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草地和水源,因此搭建帐篷的选址很重要,看似“随随便便”,却凝结着几千年来藏民族的生活经验。牧民对选址的标准有形象的说明,要选“东如开放、南象堆积、西如屏障、北象垂帘”的地方,或者要选“靠山高低适中,正前或左右有一股清泉流淌”的地方。地址选好后,帐门朝东,这是遵循祖先传下来的习俗惯制。帐篷搭建好后,为挡寒风,有的人家在帐篷内用草皮砌一圈高约一尺的矮墙,有的在帐篷外用草皮或牛粪围一圈一米左右高的矮墙挡风。牛毛帐篷防雨防雪,经久耐用,一顶好的帐篷可用几十年。牛毛帐篷还可自如地加大和变小。


图为羌塘草原上的黑帐篷 摄影:王淑

  提起黑帐篷,就不得不提以黑牛毛帐篷命名的那曲市巴青县。“巴青”藏语意为“大牛毛帐篷”,巴青牛毛帐篷编制技艺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提起巴青县,就不得不提“赤堆东雄”,在2024年恰青赛马节暨第三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现场,一顶“赤堆东雄”黑帐篷成为草原上耀眼的“明星”。

  “赤堆东雄”,意为“聚千容万”。历史上,霍尔39族部落首领的府邸便设在一个巨大的黑牛毛帐篷中,称之为“赤堆东雄”。相传最早的黑帐篷由百户长赤杰杰庆于1720年搭建,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为了传承发扬游牧文化,2019年以来,在巴青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巴青县群众自发组织重建“赤堆东雄”黑帐篷,历时两个月将“赤堆东雄”成功重建。重建的“赤堆东雄”黑帐篷占地1万多平方米,使用面积2225平方米。整个“赤堆东雄”黑帐篷由四壁、356根撑杆、1根横杆、13根立柱、408根桩子、356根琼塔(拉绳)、83个铁扣、40个锁子组成。“赤堆东雄”黑牛毛帐篷创下牛毛帐篷历史之最。


图为羌塘草原上的“赤堆东雄” 摄影:王淑

  如今,随着青藏高原上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草原上的帐篷形制更加多样,种类更加丰富,原有黑帐篷的用途也发生了变化,成为草原上举办大型活动的主要接待设施,以及都市人民闲暇时休闲野营的工具。尽管黑帐篷不再是草原游牧群众的“刚需”,但它依然在向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依然吸引着无数人对于藏族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振宇)

  

(责编: 李雨潼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