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30年来,广大援藏干部以实际行动,在雪域高原上书写了无私奉献的壮丽诗篇。
一批批援藏干部为西藏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有的援藏期满后依然选择奋斗在雪域高原;有的虽然离藏返京,但时刻挂念着这片他们所热爱的土地。
不久前,我与中国石油原援藏干部胡勇、北京协和医院第四批援藏医疗队队长夏宇等人相聚,回忆起他们与世界上海拔最高、中国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西藏那曲地区(现那曲市)双湖县结缘的故事。
图为夏宇(左三)援藏期间,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指导当地医生做超声检查工作(夏宇提供图片)
时光回到2018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医师夏宇积极报名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前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启在雪域高原为期一年的援藏生活。
8月30日深夜,医院接到应急救援任务:派出医疗队,紧急赶赴双湖县,救治因不明原因突发疾病而滞留在县医院的数十名小学生。
作为援藏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北京协和医院援藏医疗队队长,夏宇在动员会主动接受任务,带领重症医学科、呼吸科、肾内科、骨科、急诊科的5名医护人员火速行动,连夜驱车赶往那曲市人民医院。因为在那里,已有10多名患病学生从双湖县人民医院被转送下来。
他们在那曲市人民医院评估并救治病情较重的学生作短暂停留后,继续驱车前往五六百公里外、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的双湖县。
图为中国石油援藏干部、时任双湖县委常务副书记胡勇(右)在双湖县嘎措乡看望和帮助患有精神疾病的牧家女时,接受患者母亲敬献的哈达(唐召明2017年7月26日摄)
此时是9月2日。在双湖县的中国石油援藏干部、双湖县委常务副书记胡勇心急如焚。从2002年开始,中国石油陆续派出十余批医疗小分队,帮助双湖县改善医疗条件。虽然医疗水平较过去有了明显改善,但两年多的援藏经历也让他深知,1976年因开发藏北无人区而诞生的双湖县医疗条件依然十分有限,根本无法处置这么大规模的医疗突发情况,急需外部专业医疗团队的介入。经过慎重考虑,他在安排将部分患病学生紧急送往那曲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同时,通过多个渠道来反映情况和请求支援。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队连夜赶赴双湖县人民医院的同时,远在万里之遥的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也派出了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省人民医院7名流行病专家组成的另一支医疗队,紧急从北京飞赴拉萨。
从北京辗转来的医疗队也是从拉萨乘汽车先来到那曲市人民医院,在这里看望转院来的患病学生和了解病情后,留下4名医疗专家,其他3名医疗专家继续驱车赶赴双湖县。
图为夏宇(左)率领医疗队午夜到达双湖县后,第一时间来到县医院看望和救治患病的小学生(胡勇2018年9月3日凌晨摄)
9月2日午夜,由夏宇率领的西藏自治区医疗队经近1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赶到了双湖县。一下车,他们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立即投入医疗救治工作。第二天下午,北京医疗队也赶到了双湖县,两支医疗队会合后一同开展救治和病源调查工作。
在双湖县人民医院急症室看望孩子的学生家长,看到拉萨和北京先后派来的最好“门巴”(医生)来救治自己的孩子,眼里无不充满感激的泪水……
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多米,这对来不及休息和适应“高反”的医生来说,可谓是一个严峻挑战!他们头痛气喘,从病房一头走到另一头往往要歇上好几次。北京大学第一人民医院感染内科侯凤琴教授“高反”最为严重。“我当时头痛欲裂,早餐时竟然不自主喷射性吐了坐在旁边的夏宇一身。”侯凤琴回忆时说。
双湖县地理位置偏远,距离那曲市车程最快也需要七八个小时,在当地已经没有转运车辆可派出的情况下,夏宇队长作出了就地治疗的重要决定。两支医疗队的队员和当地医护人员一起分工组合成数个医疗小组,对拥挤在急诊处的数十名患病学生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分区域来进行隔离救治。在抢救室内,救治病情最重、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病学生;在留观室,收治症状重但情况相对稳定的患病学生;在急诊室,诊治症状相对较轻,当时诊断尚不明确的患病学生;对于经过诊治,没有明确医学证据,仅因群体性恐慌聚集在急诊处的学生,夏宇带领医疗队员教他们自己给自己的同伴看病,并进行情绪安抚疏导,引导没有患病学生跟随学校老师逐步返回学校宿舍。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白衣天使们经过近3天的救治和安抚,很快化解了这场危机。双湖县人民医院恢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重症患病学生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除几名学生继续留在县医院进行治疗外,其余聚集县医院的小学生全都返回了学校。
原来,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的双湖县地广人稀,家住草原的小学生平时寄宿在学校,很少回家。
8月底,一些刚结束暑期生活返校的小学生,由于海拔、饮食、生活方式转换等原因,开学后出现了原有心脏疾病加重,部分儿童出现程度不同的肠胃炎。多数学生则担心发生传染病,因紧张恐惧而来到医院。于是,便有了这场跨越时间、跨越距离、跨越民族的医疗救治的大爱行动。
一周后,在所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这场“疫情”完全解除。双湖县小学,再次传来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说起夏宇这次在“生命禁区”率队战胜高寒缺氧、勇挑重担的医疗往事,我不由得想起他与雪域高原早已深深结缘的感人故事。
2010年,夏宇所在的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来了一名西藏进修医生,名叫格桑德吉,30多岁,给夏宇的第一印象是质朴、腼腆,普通话很好,但不爱说话,每天只是安静地藏在几十名进修医生队伍里认真地听课和见习。
没想到几天后,时任副院长姜玉新和科主任戴晴教授找到科室教学秘书夏宇,希望他当格桑德吉的指导老师,带好这位藏族学员。于是,格桑德吉便成为当时科里唯一有单独指导老师的进修医生。
为了尽快带好、带出这位藏族学员,夏宇精心为她量身打造培训计划。每天,他都会根据临床的实际病例,向格桑德吉进行提问。如回答不上来,就让她晚上回去自学,第二天见面时即刻汇报。
不到半年时间,经过刻苦努力,格桑德吉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快有了长足进步,让一同进修的许多医生称羡不已。
与此同时,夏宇还和戴晴教授商量让格桑德吉练习写作科研论文,并由他来指导。
格桑德吉以前没有写论文经验,夏宇就找来几篇类似文献让她精读学习,并照此范文写作。后经夏宇多次修改,格桑德吉很快完成第一篇学术论文,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杂志上。
一年后,格桑德吉结束学习返回西藏。她时刻不忘严师的帮助,与夏宇书信不断,还把自己获得西藏第二批少数民族特培“优秀学员”及女儿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等好消息一一告诉导师来分享。
“我很开心,也很感动,她真心把我当成一辈子的老师!”夏宇动情地回忆说。
2016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在拉萨举办援藏学术会议,夏宇报名参会,并特意自费把12岁的女儿带到拉萨让格桑德吉一家人认识。
也许是被父亲的藏汉师生之情所感染。在拉萨,夏宇女儿用自己演讲比赛所获得的奖金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病房特别设立了一个小小图书角。此后,她每年都用自己的1000元压岁钱购买儿童书籍寄给格桑德吉和她的爱人格旺,请他们夫妇把爱心图书送到儿科病房。
图为夏宇与格桑德吉在拉萨并肩工作时合影留念(夏宇提供图片)
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号召广大医生报名执行援藏任务。在拉萨有过严重“高反”的夏宇毫不犹豫报名,来到雪域高原与格桑德吉一起,并肩为西藏群众防病治病。
此时,格桑德吉已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医生了。由于工作突出,她还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并在西藏超声学会担任了秘书长一职。夏宇说:“看到她的成长和进步我特别高兴,也有了桃李满天下的期盼!”
夏宇向我们谈及师生两家在京藏两地如亲戚般往来走动,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自从双湖医疗救治行动后,夏宇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援藏期间赶上教师节,他响应医院师带徒的号召,一下子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了3名藏族学员。
“这一生中,能为西藏的医疗事业做些实事,是今生最珍贵的回忆,是人生之幸事。”夏宇说,“援藏既要当好医生也要当好当园丁,要为西藏培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的当地人才。”(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