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两路”会客厅】致敬开拓者(上):家,就在我们脚下!

发布时间: 2024-10-23 20:38: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矗立在昆仑之北、盐泽之西的格尔木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巍巍大城。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从这里动工修建青藏公路,到12月15日,历时7个月零4天,筑路大军穿越了25座高原雪山抵达拉萨,创造了当时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奇迹。

  有人说,格尔木是一座因路而生的城市,而从一顶帐篷起家的西藏格尔木基地,汇聚着无数人的梦想,它是文秀珍故事里的诗和远方,梦想落地生花的地方……

   
图为文秀珍老人(右二)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格尔木办事处工作人员合影

  1955年11月,19岁的文秀珍第一次离开了故乡兰州,来到千里之外的格尔木。“当时邻居给我介绍对象,对方给修建青藏公路的慕生忠将军当过翻译和警卫员,叫李德寿,人长得帅,办事也机灵。”文秀珍老人说,也许是对军人的特殊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当时她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就这样,初出闺房的城市姑娘来了一次那个年代的“闪婚”。

  “我从甘肃兰州老家坐了几天几夜的车,一路来到格尔木,真是越走越荒凉,越走越担心,穿行在茫茫沙漠时,我想:这辈子也许再也回不了家了。”

  到驻地时已是深夜,丈夫李德寿喊了一声:到家了!她四下看看,平展展的地上除了几辆卡车和七零八落的维修工具,没有一间房子。李德寿指指地下说:“家,就在我们脚下!”掘地三尺扎起的帐篷,就是小两口的家。“我老头他转业的时候直接分到了修配厂,我也稀里糊涂地跟着来了这里工作。”就这样,文秀珍成为了第一代西藏自治区驻格尔木汽车修配厂工人。

  初到的首要挑战就是高原反应,头痛、呕吐,再加上睡眠质量不好,短短的一个星期她竟瘦了十来斤。此外,吃的也不尽人意。“当时都吃干菜、脱水菜,就是大铁锅里泡的干蘑菇,好点的就是粉条和风干肉,没有一点新鲜蔬菜。”文秀珍说,偶尔有驾驶员外出归来时带点菜,大家才能三五成群好好享受一番。“谁要是回老家带来点儿红薯、红薯干,给我们分一些就很开心了。”

  文秀珍和其他年轻同事很快融为一体,以迎难而上的斗志投入到基地运输建设发展的工作中。

  当时,格尔木西藏基地承担着为全区提供后勤保障的重要职能,进藏物资绝大部分由基地储存、中转和采购;绝大部分出藏物资也通过这里调运;基地还承担着大量进出藏人员的过往接待任务。西藏运输总队是基地建设发展的“王牌力量”,而文秀珍所工作的修配厂便属于运输队的“加强连”了。

  

  图为位于格尔木市将军楼公园的青藏公路纪念馆内,展示慕生忠将军“这就是格尔木”掷地有声话语的铁锹,激励着当时的筑路者,也激励着后来人 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农历八月十五没到,就会下起鹅毛大雪。严冬腊月,更是滴水成冰。紧急的时候,我用嘴唇给工具哈气,结果把嘴唇皮都粘掉了。可我们被革命精神鼓舞着,大家都比着多干工作、比着进步,每天过得特别充实和高兴。”面对高原缺氧的严峻挑战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她总是轻描淡写:“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在高海拔地区,客货车也会因为缺氧时常出现各种故障,文秀珍和同事们一起给汽车“问诊开药”。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积累,文秀珍逐渐由“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人技师、厂里的标兵模范。

  “有一次,在等着接班的时候,三天三夜没睡的我实在累得不行,靠着汽车轮胎睡着了。忽然觉得背上凉凉的,拽下来猛地扔到地上一看,是条一尺多长的蛇!还有一次,我们野外救援,晚上睡觉我听到狼的声音了,躲不及了,我赶快把草拨拉到身上盖住,好长时间,狼才走,我连忙发动车子,听着轰隆隆的车声我心里才踏实了。”

  提到曾经得到的荣誉,文秀珍老人说:“我不求它们给我带来钱呀什么的,我就觉得它能体现我的价值,证明我是一个优秀的劳动者,在基地的建设中我尽力了。”中国西藏网 特约通讯员/左中有 该文收录于《开拓者——西藏格尔木基地老一辈工作者走访记》,编发时有调整,除署名图片外,图片源自原文配图)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