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5日,2024交通运输优秀文化案例交流会暨第三届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好故事宣讲活动在甘肃省嘉峪关市开幕。活动期间,宣讲活动代表赴甘肃公路博物馆、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八棵树广场”调研,体悟陇原大地交通与城市发展变迁的时代蝶变。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道路,自古见证和牵动着甘肃的历史进程,与城市的开拓建设产生密不可分的缘分。地处祖国西北腹地的甘肃,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开放枢纽,闻名遐迩的古丝绸之路穿省而过,千年敦煌见证了古代商贾往来云集的繁荣景象,更见证着新时代甘肃交通事业发展的火热实践。
图为甘肃公路博物馆
古道与新路,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匍匐交织于茫茫戈壁,与陇原大地融为一体,与西北城市群建设发展共脉搏、同命运。
陇原变迁,大道如歌。作为全国首家公路专题博物馆,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的甘肃公路博物馆馆藏8076件藏品凝结了甘肃道路及公路事业发展的历史细枝末节,全方位展示了甘肃交通人秉持“愚公移山”之志向,克服复杂地理条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历程。
图为馆藏的公里碑、百米桩
走进这座博物馆,陶瓷、木器、服饰、玉石器等各类实物展品,以及涵盖古代、近现代至当代的文图资料等馆藏陈设引起了宣讲活动代表们的深切共鸣。斑驳古朴的山陕修路碑,印证着古丝绸之路北线咽喉地带索桥古渡车马往来、客商云集的繁华过往;原立于S113线北大河桥南侧桥头的讨赖河桥落成纪念碑,见证讨赖河上最早桥梁的诞生;公里碑、百里桩则展示了新中国国道高速公路标识的更新迭变……一方天地,抬眼之间便是甘肃交通数千年的变迁。
图为二十世纪60年代,甘肃公路职工用称铁锹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
创业维艰,执光开路。在5500平方米的室外车机设备展区,一排排“庞然大物”引人注目。这里集中展出了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公路养护施工机械车辆54台(套),涵盖不同功能、不同时期使用过的压实设备、运输车辆、沥青搅拌设备等大型机械,其中也包括由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新中国第一台汽车——“解放”牌CA10(沥青洒布车)。经时光浸润,这些“荣退”的老物件已是锈迹斑斑,然而曾经光亮如新的它们曾为甘肃公路事业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
图为宣讲活动代表参观室外车机设备展区
“镇馆之宝”——东方红75型推土机,是197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调拨给酒泉公路总段十工道班的机械设备,承载着我国公路发展史上一段光荣史话。二十世纪60年代,甘肃酒泉公路总段瓜州公路段十工道班工人在班长张富贵带领下,克服恶劣生存环境和没有机械设备的现实状况,精心养路,亦工亦农种粮食、搞生产,不仅把养护段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靠劳动把荒滩变成了“粮仓”。“老一辈的条件虽然艰苦,精神却无比富足。”来自甘肃省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参会人员动情地说道。
图为东方红75型推土机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几代公路人践行不倦的奋斗,甘肃公路日新月异、枝繁叶茂,公路里程与综合水平稳步提升,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现代公路交通网络正在陇原大地初步形成,高效完备的公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千年黄沙漫漫的丝绸之路,如今已是“千里陇原一日还”。
从蜿蜒丝路到“一带一路”,不变的是大漠戈壁,变的是日益完备的道路交通。阔步迈入新时代,陇原要道咽喉地位更胜往昔;甘肃公路千里驰骤更显神威。(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一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