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由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涉藏办主办的“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涉藏州县行活动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渐次拉开帷幕。此次活动邀请了曾经参与援藏工作的干部代表重返这片热土,分享他们在对口援建过程中亲历的感人故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足迹,聆听并播撒川西大地上充满真情与行动的援藏佳话。
“杨书记,你们援藏队干部就像么拉哈(一种野菌)冒雨生长呢!”这是当地群众对杨斐工作的最高赞誉。自2016年8月对口支援阿坝州黑水县以来,四川彭州市已陆续选拔百余名干部人才参与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完成了黑水县全域脱贫的使命任务,为这片土地更美好的明天注入了坚实的“彭州力量”。
图为成都市彭州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合影 受访者供图
援藏使命:跨越千里的召唤
从上山下乡走村入户,到高山牧场讲党课,从全运会上当火炬手,到上央视纪录片,成都市彭州综合执法局城管大队副大队长杨斐把彭州对口支援的工作带到黑水的高山河坝、乡间地头,深入扎根帮扶产业。他不仅是城市管理的守护者,更是援藏路上的勇士,以行动践行雪域追光之路。
图为杨斐现场宣讲 摄影:隋艺斐
在彭州,杨斐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对城市管理的理解践行,赢得了同事和市民的广泛赞誉。当对口支援的号召响起,这位城管大队副大队长放弃了现有的安逸,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到阿坝州黑水县知木林镇挂职党委副书记。当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黑水县的对口支援之路时,他深知,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工作调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责任的担当。
高原挑战:汉族小伙的藏语学习之路
黑水县知木林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这里不仅海拔高、氧气稀薄,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是语言不通。当地村民交流用嘉绒藏语,同事们口音重,下村还得借助翻译当“拐棍”?杨斐犯了“轴”。不过语言关,怎么深度调研,怎么了解民情?那就学!他暗自下定决心。
图为知木林镇 受访者供图
到了知木林镇第二周,杨斐就找到了第一个藏语老师——小餐馆老板阿瓦泽让。每晚下班,他就在餐馆边吃面,边学习藏语,高山的寒夜在面汤的热气和发音练习中变得温暖又充实。
第二个老师是两腿瘫痪的独居藏族老人斯达木,是杨斐在第一次下乡时遇到的。老人耐心教杨斐藏语,杨斐给老人带去了轮椅、拐杖、纸尿裤等生活用品,两人感情日渐深厚,他认斯达木老人当了干妈。
图为杨斐和干妈斯达木 受访者供图
3000多个词汇都背下后,杨斐迎来了第三个老师——镇党委书记格西。作为挂职书记,杨斐一直有个梦想,能用藏语去每一个村落讲党课。格西书记知道了非常支持,逐字逐句给杨斐校对党课内容,帮助他完成藏语宣讲。
作为一个成都汉族小伙,他能用一口藏语劝导草地纠纷的老乡,开展防汛三避让工作,能无障碍地和每个遇见的知木林老乡沟通。杨斐说:“语言不光是工具,它让村民看见你真想为他们做点事的决心。”
不负众望:特色品牌产品的诞生
杨斐喜欢网络和拍摄,刚到黑水县不久,他跑遍了雪山海子草甸,利用户外直播为黑水滞销的藏香猪“呐喊”找出路,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里的自然风光。
然而,当杨斐面对着1700多亩核桃园和舍不得卖的牦牛时,他意识到,仅靠出售初级农产品,没有深加工和产品SC资格认证,黑水的农产品难以在线上经济中做大做强。他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挖掘本地资源,助力企业开发新产品,摆脱“三无产品”的困境。
黑水县作为生态保护县,获取产品SC资格认证并非易事。但杨斐没有放弃,他将目光投向全国,寻找一条帮扶之路。他带着乡镇的介绍信和11种农产样品,走访了青海、重庆、陕西等地,最终以挂职帮扶干部的身份,成功打动了青海的奶制品龙头企业和成都的食品加工企业,为黑水的牦牛奶和核桃开发了两种新产品,并通过产品SC资格认证。
图为SC资质产品 受访者供图
有了加工企业的支持,杨斐开始着手打造“阿斐牌”黑水牦牛奶条奶片和“阿斐牌”血糯米核桃糕。他发挥自己的设计专长,为这些产品打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同时,他还联系了东西部对口援建黑水的国企,争取到了后续的产业投入。
图为杨斐手绘设计“知木林阿斐”品牌 受访者供图
杨斐的故事,是彭州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架起了一座心与心的桥梁,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杨斐和他的同事们,就像那些在高原上顽强生长的么拉哈,不畏风雨,只为那片土地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中国西藏网 记者/隋艺斐 边子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