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王万青24岁。
彼时,他刚刚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满腔热血,意气风发。在分配志愿表上,他写道: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当年年底,王万青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医学专业毕业生被分配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这片土地上的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王万青在日记中写道:夏日草原很美,各色小花灿烂;午间阳光明媚,令人陶醉。山风猛烈吹来,帽子飞了,汽车爬坡不能停,别了,我故乡上海带来的白色太阳帽。
但是很快,王万青就不得不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未来的生活。
半年时间的集中培训结束后,甘南州委为了照顾这些从外地来的大学生,决定让他们去甘南条件最好的迭部农区工作。但王万青坚持要到最艰苦的玛曲工作,最终,他被安排到了玛曲的阿万仓乡卫生院。
刚到卫生院时,王万青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卫生院只有两间土坯房和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三大件”医疗设施。彼时的阿万仓乡尚未通电,根本无法开展基本的医疗救治;交通不便,出门巡诊必须骑马;饮食习惯不同,基本见不到大米、白面。更为困难的是语言不通,当地群众基本都说藏语,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王万青一口浓郁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连当地汉族干部听起来都很吃力。
然而,困难并没有打倒王万青,他只有一个信念:来了,就要咬牙坚持下去。很快,这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就学会了骑马,学会了简单的藏语,在牧民的帐篷里,他能大口地吃糌粑、喝酥油奶茶。
那时候,阿万仓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生病后能拖就拖,经常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致命。”1973年,一个牧民在放牧时突发急性腹痛,送往阿万仓中心卫生院后被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没有手术室,王万青和同事们拼接了两张桌子做手术台;没有无影灯,同事们打着手电筒充当照明设备……就这样,王万青硬是完成了阿万仓中心卫生院历史上的第一台手术。
手术成功了,当地的群众高兴坏了,纷纷称赞王万青了不起,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很相信他。从此,王万青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为广大牧民群众驱散病痛,无数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971年,王万青27岁。
他结婚了,妻子叫凯嫪,是个藏族姑娘。他们的婚礼很简单,请卫生院的同事们吃了一顿,就算把婚结了。王万青记得那顿饭是卫生院做饭的大师傅操办的,一只羊9元,又买了些萝卜、白菜,一共花了15元。
后来,王万青曾在多个场合提起他善良的妻子,哪怕是在他最倒霉的时候,他差一点缓不过来气的时候,妻子都没有离开他。凯嫪曾经对他说:“你万一没有了工作,没有工资,你到我们生产队来,我们养活你。”
1970年夏天,王万青被派往红原大队培训赤脚医生。上课时,凯嫪是他5名学生中唯一的女生;诊疗中,会说汉语的凯嫪成了王万青与牧民交流的纽带。“漂亮、勤快、善良,是个好姑娘。”一段时间后,王万青对凯嫪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凯嫪也在接触过程中对这位汉族老师产生了情愫。
一次,王万青单独骑马出诊的途中遇险,马鞍肚带断了,他连人带鞍摔了下来,不省人事。在王万青昏迷的时间里,凯嫪一直守候在他的身边。一天一夜后,当他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凯嫪深情关切的目光和满是疲惫的面容。王万青伤愈后不久,凯嫪大胆地向他表白。
王万青认真地考虑了三天三夜,最终决定接受这段感情。从此,王万青不再单独出行,每次巡诊都有凯嫪陪伴。也许是有了藏族女婿这一特殊身份,王万青与当地牧民亲近了许多。王万青夫妇曾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在夏季放牧点彻夜守候,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在草地上救起患急性高原肺水肿的牧民……在阿万仓工作的20年间,王万青夫妇骑马并肩,走遍了阿万仓草原的每一个帐篷,为生病的牧民群众送医送药,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及时接种。为全乡3000多人建立了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牧民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
2024年,王万青80岁。
2003年退休后,王万青依旧在草原上行医。平日里,他走街串巷,为群众进行义诊。每逢大型节会,他就为群众普及卫生知识,看病送药,直到年事已高,再也不能奔波。让他欣慰的是,在他的四个儿女中,有两个也成为了医生,继续为草原上的牧民们看病。
2024年9月下旬,王万青病情加重,被送往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救治。10月13日,王万青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一遍遍念叨:“草原是我的家,就是闭眼也要回到玛曲去。”10月14日,王万青在家中去世。尽管他生前立下“不举行葬礼,一切从简”的遗嘱,但仍有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前来吊唁,有生前亲朋、同事,更多的则是他医治过的患者。
在草原的几十年,王万青何尝不想念他的家乡上海。每次想家的时候,王万青都会吹起离家时带来的笛子。父母在世的时候,会定期给他寄来上海的《新民晚报》,他在报纸中感受着家乡的气息。王万青深情地说:“上海我是忘不了的,我永远忘不了。”但是他一次又一次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因为他的妻子离不开草原,他更放不下需要他救治的牧民群众。
他说,后来他想通了,草原就是他的家,他要一直留在这里,还可以发挥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只是说起父母,王万青觉得很难过,他说他为父母做得太少,太少了。
依照王万青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自己奋斗一生的玛曲大草原上,这位奉献草原55载的医生回家了。(中国西藏网 记者/冯重霖 海报/赵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