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9月24日,西藏自治区邮政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邮政快递业发展成就相关情况。
服务网络实现村村通邮。1965年,西藏自治区仅设90处邮电局所,广大农牧区群众取寄邮件需长途奔波,“寄一封信、等半个月”是常态。如今,全区已有普遍服务网点756个,村邮站4646个,真正让村村通邮从愿景变为现实。全区已有快递品牌11个,设置快递服务网点568个。西藏邮政快递早已告别“人背马驮、靠天运输”的原始模式,基本建成覆盖至乡村的寄递服务网络。
业务规模达到亿件。1965年,西藏邮电业务总量仅278.6万元(邮电未分营);到2024年,全区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突破2.03亿件,业务收入达12.08亿元。其中,快递业务的增长更是亮眼,特别是近十年发展更为迅速。2012年,全区快递业务量仅284.32万件,业务收入1.18亿元;2024年快递业务量增至3046.5万件,较2012年增长10.7倍,业务收入达8.12亿元,增长6.8倍。
寄递实现高效直达。60年前,西藏邮政“运输难、投递难”,全区仅有少量邮运车辆,且多为小型货车,路况差、通行慢;航空邮路仅1条(拉萨—成都),且航班频次低;投递路线仅145条,部分偏远地区邮件投递周期长达1个月以上,“亦工亦(农)牧”乡邮员158人常年奔波在高原邮路上,用脚步丈量邮路长度。如今,西藏邮政快递的服务能力已实现全方位升级。全区邮运车辆增至332辆,省际干线邮路达20条,可直达区外多个主要城市;航空邮路增至10条,航空运力大大提升。通过优化区内邮路、整合投递段道,全区投递汽车化率实现100%。
寄递物品多样化。以前寄递物品以信函、报刊、汇兑及基本生活用品“进来”为主。近年来,全行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以“快递进村”工程为抓手,推动邮政、交通、电商等领域深度融合,畅通工业品下乡进村、农特产品出村进城渠道,把青稞、牦牛肉、藏香猪、高原水果等农特产品送出去,像松茸还实现从采摘到餐桌的全链条运输,为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网购物品已覆盖衣食住行多个方面。
行业发展绿色化。2019年以来,西藏邮政快递企业主动作为,全面推广可降解塑料袋、环保胶带、循环快递箱等绿色包装材料,电子运单和隐私运单使用率已达99.9%以上。2024年,全区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94%,持续可循环包装总数约13.6万个,累计循环使用160余万次,回收复用质量完好的瓦楞纸箱450万个,实现“寄递服务”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民生化。2019年以来,西藏邮政管理部门将快递员权益保障作为“民心工程”推进,联合人社、工会等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切实维护快递员合法权益。目前,全区已建成快递暖心驿站122个,配备休息座椅、饮水机、充电设备、急救药品等,为户外作业的快递员提供“歇脚点”“暖心港”;推动企业规范用工,劳务派遣逐步合规化。此外,连续举办四届西藏全区邮政快递业职业技能竞赛,提升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与获得感,让快递员成为受尊重、有保障的职业群体。
寄递安全全链筑牢。60年前,西藏邮政业寄递安全保障体系缺乏专业监管力量和安全设备。2006年西藏自治区邮政管理局成立后,始终将寄递安全作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逐步构建起“政府监管、企业主责、社会监督”的寄递安全防控体系。一直以来,行业紧抓寄递安全“三项制度”(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全面落实,信息监管系统全面应用,有效防范禁寄物品流入寄递渠道。目前已实现区市县邮政快递网点分拣中心安检机配备全覆盖;近年来开展安检员培训近6000人次,覆盖各级网点安检人员,显著提升从业者的安全意识与违禁品识别能力。全行业应急处置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能确保特殊时期寄递渠道安全畅通,为全行业健康发展筑牢安全屏障。(中国西藏网 记者/贾华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