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牢记嘱托 共建美丽新西藏】雅江畔书写“芦笋传奇”:湘商扎根西藏打造高原有机农业样板

发布时间: 2025-11-05 17:00: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曾经有一片3500亩的荒漠化土地,风沙是这里的主人,贫瘠是它的标签。然而,自2019年起,这片土地的故事被彻底改写。一座座现代化大棚如银色波浪般铺展,翠绿鲜嫩的芦笋破土而出,不仅成就了一个名为“雅藏传奇”的有机农业品牌,更书写了一段产业援藏、科技兴藏的动人传奇。这一切,都始于一位湖南企业家李东平的选择与坚守。

  
图为阿扎乡的蔬菜种植大棚 摄影:杨眉笑

  初心如磐:从湘江之畔到雅江之滨

  2019年7月,在湖南第九批援藏干部的鼓励与支持下,李东平怀着一腔浓厚的“三农”情怀,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面对这片广袤却贫瘠的沙地,他看到的不是荒凉,而是潜力。

  “这里没有工业污染,土地平整开阔,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有机农业的一片净土。”李东平回忆起初见时的情景,眼神依然坚定。他深知,西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于是,他毅然决定投资,成立了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立志在“地球第三极”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有机蔬果农业产业园。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沙地上种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蔬菜之王”芦笋,谈何容易?

  
图为李东平介绍 大棚种植相关情况 摄影:杨眉笑

  科技攻坚:四大体系“点沙成金”

  面对挑战,李东平团队创新构建了“改土-节水-防虫-循环”四位一体的技术体系。改良土壤是首要任务,通过连续三年每亩铺施6至8方羊粪、种植绿肥、添加生物菌剂,硬是将贫瘠沙地改良为有机沃土;与此同时,公司携手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对30余个品种进行高原引种驯化攻关。历经三年艰苦试种,最终筛选出完全适应高原环境的优质芦笋品种,“雅藏传奇”品牌由此诞生。

  记者们走进500亩的智能大棚,膜下滴灌、旋流除砂技术实现了水肥精准到株;黄蓝粘板、诱捕灯等物理与生物防治手段全面替代化学农药。“我们的产品,当天施药当天检测绝无农残超标,我在地里随手擦擦就能吃。”李东平的话语中充满底气。

  
图为“雅藏”有机芦笋产品 摄影:杨眉笑

  辛勤耕耘结出硕果。公司1200亩改良沙地近期成功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着西藏拥有了国际标准的芦笋生产基地。2023年起,产品已进驻麦德龙、盒马鲜生等高端商超,预计明年可实现日均供应2吨以上。

  富民兴藏:产业赋能“风沙村”蜕变“芦笋小镇”

  
图为当地群众在蔬菜大棚内劳作 次仁卓玛供图

  
图为当地群众收获芦笋 次仁卓玛供图

  绿之源企业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当地的发展轨迹。2019年加入绿之源的生产管理人员次仁卓玛,经过5年的时间,她从一位对蔬菜种植一无所知的本地牧民,成长为全面掌握现代化种植技术、并能带领团队的生产骨干。“以前我们只会种点青稞,根本不会种蔬菜,更别说用这些科技手段了。”卓玛笑着说,“现在掌握了技术,在家门口就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心里特别踏实。”卓玛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机制下,绿之源创新采用“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土地流转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益;项目建设以来,累计吸纳当地农牧民务工4.4万人次,并将186名像次仁卓玛一样的农牧民稳定转化为产业工人。公司还与农技部门合作,年均开设200课时的“田间课堂”,培养了一批掌握滴灌技术、熟悉有机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累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6380万元,核心参与农户户均增收达3.5万元。昔日的“风沙村”正焕然一新,向着生机勃勃的“芦笋小镇”迈进。

  未来可期:塑造品牌迈向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李东平思路清晰。基于产品的高品质与好口碑,公司计划转向会员制销售,瞄准高端市场,实现精准营销。“我们的目标不是打价格战,而是提供最健康的产品,未来很多产品无需推销就能被会员认可。”

  
图为李东平展示手机里的赤松茸照片 摄影:杨眉笑

  此外,公司还成功试种了多种特色果蔬,并利用芦笋秸秆培育赤松茸,形成“一季投入、两季收获”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智能温控大棚,团队更实现了芦笋的全年不间断供应,让雪域高原的新鲜味道四季可达。

  站在雅鲁藏布江畔,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产业园,李东平动情地说:“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卖出了多少蔬菜——我们交给当地老百姓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片经过改良、没有任何污染的肥沃土地,一个可以世代传承的绿色产业。”

  从湖南到西藏,从风沙地到绿菜园,李东平和他的团队,以及无数个像次仁卓玛一样的当地百姓,正共同执笔在雪域高原上续写着这个关于绿色、关于希望、关于奋斗的“雅藏传奇”。(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眉笑 周晴晴 姚浩然 实习记者/张艺彤)

(责编: 张艺彤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四川丹巴玉米产出新高:单亩1419.48公斤刷新西南高产榜单

    10月29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甲居镇聂呷村2亩玉米高密高产攻关田传来捷报:经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专家测产验收,“成单372”玉米品种平均亩产达1419.48公斤,不仅创该攻关田新高,更刷新我国西南片区玉米高产纪录。  [详细]
  • 西藏基层干部走进北京乡村:汲取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经验

    10月24日,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组织西藏基层干部学习参观团先后走进海淀区京西稻保护性种植区、丰台区北京花卉交易中心等地,聚焦乡村振兴主题,了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及数字化赋能的产业路径。  [详细]
  • 高原“菜篮子”绽放现代农业魅力

    金秋十月,走进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温室大棚内满目生机扑面而来,四色圣女果如宝石般缀满枝头,藤蔓间圆润的西瓜静待采摘,西红柿红艳欲滴,太空南瓜则以惊人的体态诉说着科技与自然的交融。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