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白居易笔下描摹的纺织匠心、精美工业,正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生动延续着。泽帖尔——这种承载着民族文化交融记忆的传统技艺,如今在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 “哗叽合作社”)焕发生机,成为非遗传承与民生改善的重要纽带。
近日,记者团走进哗叽合作社。木质织机的运转声此起彼伏,匠人们专注打理绒毛、精准操控织梭的身影,直观呈现出传统纺织技艺的当代传承样貌,更让人真切感受到民族特色产业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

图为在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厂房中,员工正在编织 摄影:张艺彤
泽帖尔的传承史,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缩影。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将中原纺织技艺带入吐蕃,泽帖尔这一西藏山南市泽当镇独有的绒毛哗叽产品随之诞生,承载起1300余年的文化记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泽帖尔曾因工艺繁复濒临失传。如今,以专业生产泽帖尔为核心,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工艺传承、扶难助困于一体的哗叽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国家政策扶持下,已成为带动群众就业、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百名匠人用手艺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图为合作社员工在做精美刺绣,编织这条刺绣围巾需耗费一个月之久 摄影:张艺彤
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哗叽合作社负责人巴桑,是泽帖尔抢救与传承的关键推动者。巴桑坦言创业之初的艰辛:“2008年合作社成立时只有7人,老艺人陆续离世,手艺面临断代风险。为抢救哗叽编织技艺,我把多年画唐卡积攒的30万元全部投入进去。”耗时两年,他培养起首批技术骨干,终于在2010年将泽帖尔推向市场。在技艺断代的悬崖边,巴桑用个人坚守架起了从“老艺人”到“新匠人”的桥梁,用心血护住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之根脉。这也正是许多濒危非遗得以“活”下来的关键:没有这样的“守护者”,再精美的技艺也可能湮没在时光里,再深厚的文化也难有接续的力量。

图为巴桑向记者讲述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摄影:张艺彤
泽帖尔的重生,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精准扶持。巴桑多次强调:“技艺能抢救成功,绝非我一人之功。合作社最困难时,是政府及时伸出援手。”据其回忆,当时合作社因资金短缺濒临停摆,政府了解情况后迅速拨付帮扶资金,正是依靠这笔支持,他带领老艺人完整复原了哗叽编织流程,让濒危技艺得以留存。如今,合作社成员已从7人发展到127人,其中不少是曾经的脱贫攻坚建档立卡户,非遗传承与民生改善实现了同步推进。

图为合作社员工在工作 摄影:张艺彤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哗叽合作社成为带动就业、帮扶困难群体的重要平台。“十三五”期间,乃东区整合各类支持资金2552万元,为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厂房、更新生产设备。巴桑始终将帮扶困难群众放在首位,不仅优先招聘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残疾人,还会上门走访了解家庭实际情况,确保岗位精准对接需求。“哗叽编织至少需要6个月学习期,虽然比唐卡3年的学习周期短,但同样需要耐心钻研。”巴桑介绍,目前合作社成员平均月薪约3800元,17名技术工人月薪可达7000至8000元,全员缴纳五险一金,累计投入134万元用于困难群体帮扶,真正让民族产业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稳定依靠。

图为合作社的手工艺纺织产品 摄影:张艺彤
传承与创新并行,是泽帖尔持续发展的关键。巴桑向记者介绍说:“合作社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将祥云、雪山等传统纹样融入现代设计,推动泽帖尔从传统氆氇产品向时尚服饰升级。”此外,“合作社在尼泊尔以及拉萨、昌都、成都、西宁、甘南、香格里拉等地都设立了直销店,还通过电商渠道,在京东等线上平台建立销售网络,实现了快速发展。”

图为合作社员工在展示“刷毛”工艺 摄影:张艺彤
不过,和当下许多非遗项目一样,泽帖尔在前行中也面临着共性挑战。一方面,传统工艺对熟练度要求高、学习周期长,年轻群体对技艺传承的耐心和意愿不足,导致人才招引与留存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线上销售虽已起步,但运营经验、推广力度仍有欠缺,市场覆盖面还有不小的拓展空间。
面对这些挑战,合作社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以积极姿态探索破局路径:不仅专门开设技能培训班,面向社会免费开展纺织技术就业培训,还计划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直观展示织机运转等工艺流程,让传统技艺以更生动、更帖近大众的方式传播,在与数字传播的融合中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这种直面问题、主动求变的实践,不仅为泽帖尔的长远发展筑牢了根基,更为其他非遗项目破解传承难题、实现活态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只要始终锚定传承核心、紧跟创新方向,古老技艺也能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空间。

图为合作社员工在工作 摄影:张艺彤
泽帖尔的发展历程,既是传统技艺活态传承的生动案例,也是民族地区依托特色产业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缩影。未来,随着人才培育机制的完善、市场渠道的拓展,不仅泽帖尔将在传承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会有无数像泽帖尔这样的民族文化符号,在保护与创新中唤醒文化记忆、激活经济活力,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国西藏网 实习记者/张艺彤 记者/姚浩然 杨眉笑 周晴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