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戈壁滩上的“光伏人”
图为电站员工检查光伏组件。 李莎莎 摄
进入冬季,地处昆仑山下的青海省格尔木室外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寒风凛冽的柴达木盆地不时还会“连卷”起一浪又一浪黄沙,但在格尔木某光伏电站,这些“光伏人”却依然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执著与坚守中,为城市提供清洁电力。
“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昆仑山脚下,柴达木盆地南缘。60多年前因青藏公路的修筑而兴起,现已发展为青藏甘新四省(区)的交通枢纽节点,是稳藏固疆的战略支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节点的开放前沿和出入口,也是青海省“西融两廊、东联一带”向西开放的重点地区。
图为汪世云夫妇清洗光伏板。 李莎莎 摄
据介绍,该光伏电站运维管理着格尔木20兆瓦光伏电站和念青20兆瓦光伏电站,220台汇流箱和835台逆变器,145904块光伏组件让戈壁变成了“蓝色的海洋”。每天,电站工作人员田世全和同事们都会行走在这些光伏板中间,巡视方阵、检查光伏组件,0.66平方千米的电站就是他们的办公场所,多年来,他们早已适应了高原戈壁气候,摸透了设备的“秉性”。
田世全告诉记者,在光伏电站这里最多的就是黄沙和隔几天就会有的沙尘天气,早晚巡检的时候天太冷,手都冻裂了,现在习惯了。他们的任务是当好设备的“诊疗师”,保障设备健康运行。
而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工作人员,在室外作业是家常便饭。在格尔木,只有内地70%的含氧量,缺氧、干燥、严寒考验着所有“光伏人”。
图为汪世云夫妇清洗光伏板。 李莎莎 摄
“格尔木是沙尘频发的地区,每次风沙过后,园区里的光伏板清洗工便成了戈壁滩上最忙碌的人,他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洗145904块光伏板,保障发电效率。”田世全说。
启泵、开阀、抽水、装车,趁着中午天气好,清洗工汪世云和他的妻子魏金花开始了又一轮的光伏板清洗工作。手握抽水棒,熟练地完成一系列工序。寒冷的天气加上冰冷的深井水,夫妻俩抽空赶紧哈哈气,搓搓冻僵的双手。汪世云一边忙着抽水,一边告诉记者:“我们每次清洗光伏组件用32车水,大约700多立方米。”
装好水,汪世云夫妻俩一路颠簸来到厂区,打开喷头,挨个清洗光伏板,强劲的水流冲刷在板子上,在空气中形成了水汽,寒风带着水汽吹在脸上,让人更觉冰冷。除了车子的自动清洗外,他们还需要不时用湿布擦拭难以冲刷的泥巴和污渍。
汪世云说:“每天早上10点到下午6点是清洗光伏组件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段时间有阳光,板子有自身热量,清洗不容易结冰。”
该电站员工杜鹏告诉记者,如果光伏板不及时清洗,受污严重,会影响发电量,受污严重时发电量会下降6%左右。
矗立在戈壁黄沙中的这些光伏板在汪世云他们的保护下,脱下了灰色的外衣,显现了湛蓝的底色。这些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在阳光照耀下透出晶莹的光芒,每一分钟的照耀都会产生电能。
-
青海:实证研究“架桥铺路” 光伏应用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近两年来,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牵头的科研团队立足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光伏产业园,在产品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工程规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详细] -
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阔步前行
青海新闻网讯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要战场,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就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短短几年工夫,就在昔日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孵出了“三大产业区”“五大产业集群”。到今年上半年,已经有91家企业入驻园区,...[详细] -
光伏城的困局——格尔木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调查
近年来,青海格尔木市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崛起,绿色新能源点亮青藏高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界瞩目的焦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