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呈现“三增三减一不变”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图为发布会现场。 罗云鹏 摄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当日,在青海西宁发布的《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表示,青海湖呈现“三增三减一不变”态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不仅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也是中亚、东亚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点,素有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之称。
资料图为青海湖水体因盐度不同呈现不同蓝色。罗云鹏 摄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介绍,“三增三减一不变”是指,湿地面积累计增加1.51万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13.5%、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同时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累计减少7736公顷,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15年来保持不变。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25种;青海湖水位连续15年回升,2019年水位达到3196.24米,较2004年水位回升3.27米;2019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549.38平方公里,与2004年同期相比扩大304.88平方公里。
资料图为青海湖因水位上涨,原有码头被淹没。罗云鹏 摄
经监测,青海湖“水陆空”多个指示性物种呈递增之势,湿地关键性物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9.3万吨,比2002年增长35.87倍;青海湖独有的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种群由300余只增加到2000余只,为开展监测以来历史最高值;黑颈鹤由40余只增长到130余只。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副局长哈承科表示,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发布该白皮书,旨在让社会公众更进一步了解青海湖生态保护成效,引导社会力量关注青海湖、保护青海湖,让“大、美、净、好”成为青海湖永久的靓丽名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湖水位已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水平
统计显示,2019年,青海湖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47.7毫米,较常年偏多二成。其中青海湖流域各地降水量在444.2至451.2毫米之间,天峻、刚察较常年均偏多二成。[详细] -
卫星“回眸”青海湖:或千里冰封 或宛如碧玉
2020年1月1日,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对外发布一组海洋一号C卫星(HY-1C)影像,直观展示2019年度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享有“高原蓝宝石”美誉的青海湖,封冻期与消融期的“容貌”。[详细] -
【生态文明@湿地】一分钟“打卡”大美青海湖
冬季的青海湖浩瀚飘渺,水天一线。作为地域辽阔、草原广袤的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青海湖在夏季每天有数万游客慕名而来。而在冬季旅游淡季,这里依旧是水禽的集中生活和繁殖育雏的场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