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头第一镇:牧民叹今非昔比 盼故土重归“净地”
搬离雪山脚下住进城市16年了,更尕南杰还是心心念念故乡那片策马执鞭的河流和草原。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素有“长江源头第一镇”之称。
在这里,海拔6700米的格拉丹东雪山融水汇聚成长江最初的淙淙溪流,也滋养着曾经逐草放牧、傍河而居的更尕南杰一家。
为响应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2004年,该镇四百多名牧民搬离了世代生活的雪山草原,集体迁至四百公里外的格尔木市郊居住。
“那时,我们舍不得离开草地和牛羊,也担心适应不了城市生活。”更尕南杰回忆道。
然而,搬迁后牧民们住进了官方为他们盖好的砖混结构崭新藏式小楼,外部有保温层加固,内部水电气网设施齐全,彻底告别过去“住帐篷、睡羊皮”的日子。
“怎么也没想到生活条件变得这么好,”更尕南杰笑着说,他花钱置办了藏式原木家具、液晶电视和音响设备,把新家装饰得宽敞明亮。
更令他高兴的是,现如今孙子上学、妻子看病也都有了着落。
“以前,人骑着马、牛驼着行李走3天,才能到镇上的卫生院。”妻子患心肌梗塞多年,因居住偏远、交通不便,病情一拖再拖。
而现在,出门走几步乘坐公交车就能直达格尔木市医院,小孙子在附近的民族学校读书,每天走路上下学,老两口很放心。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对搬迁新村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投资建设,牧民在享受官方提供的一系列政策补助同时,通过发展后续产业、转移就业等方式实现增收。
搬进新家后,更尕南杰的邻居小马学习驾驶技能,成为一名驾校教练,儿子也考上广东的大学。
从过去的语言不通、无所适从,到如今进城务工、自主创业,牧民们纷纷开起商铺、成立民族手工艺品工作室,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从前,想过好日子是种奢望,”小马感叹,“现在,我们在国家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手里慢慢有了积蓄,日子越来越好。”
跟小马不同,更尕南杰的三个子女选择回到故乡的草原,每日巡护草场、清理垃圾、监测野生动物、记录牲畜变化。67岁的他行动不便,无法与孩子们一同前往,却时常打电话询问管护情况。
“过去大家不懂保护,污水往河里倒,放牧不控制牛羊数量,破坏了草根,露出沙地,”他回忆,“一到冬天,寒风卷起漫天黄沙,帐篷都被吹塌了。”
据了解,近些年,随着退牧还草、以草定畜等保护举措的实施及草原湿地生态管护工作的开展,长江源头区域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孙子马上放暑假,更尕南杰打算带他回去看看,“让孩子亲身感受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的环境,培养起保护河流草原的意识。”
“藏族人说‘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唐古拉的山山水水,就是我们的父母、靠山。”
数年的努力换回水清草绿、生灵奔走的生机景致,故乡逐渐重归“净地”,他甚感安慰。
“让河流沿线的万千生命都吃上干干净净的水”,在更尕南杰心中,这是源头地区人们的职责,亦是对故土家园的守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