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大学生川西高原创业记:家乡“遍地是宝”
在多玛村村民彭秋的庭院里,成捆的黑色牦牛绒散落一地。彭秋用了7天,把家里130头牦牛的绒毛剪下并扎成捆,静候诺尔央纺织厂的工作人员上门收取。仅这一单生意,就能为彭秋家今年增收2000多元(人民币,下同)。
诺尔央纺织厂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达扎寺镇红光村,是大学生扑尔洼甲和索郎当周在2016年共同发起的创业项目。2013年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扑尔洼甲在四川省甘孜州一所藏文学校待了2年多,并结识了早他1年来到学校的索郎当周。在身边创业朋友的影响下,两人在牦牛绒中看到商机,走上创业之路。
“别人眼里不值钱的东西,在我们这成了宝贝。”牦牛绒是秋冬季生长在牦牛颈部的一种柔软毛发,能为牦牛抵御严寒。据扑尔洼甲介绍,由于牦牛绒此前在当地没有加工用途,一斤只能卖到7、8元钱。
自从扑尔洼甲的纺织机开动起来,不起眼的牦牛绒被织成精美柔软的围巾、披肩和毡帽,牦牛绒收购价格随之水涨船高,最高的时候一斤接近50元,比新鲜牦牛肉还要贵。“收购价要看市场行情,去年厂里以10万元1吨的价格,在周边3个村及若尔盖县其他地区收购了20多吨,覆盖近500户农户。”扑尔洼甲说。
纺织厂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贫困户扎西是厂里的老员工,2016年起他就来厂里上班。“以前放牧收入不稳定,现在在纺织厂每个月可以挣到3000元。妻子在厂里的手工作坊上班。我们俩收入加起来,每个月有5000多元。”
在扑尔洼甲看来,这些围巾、披肩和毡帽不仅是商品,也是传递藏族文化的艺术品。扑尔洼甲把门店设在若尔盖西部牧场景区,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购买。2019年,扑尔洼甲与朋友还在阿坝州红原县壤口乡创办了一家藏香厂。“藏族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创业沃土,希望市场能接受并喜欢它们。”
在川西高原,充满商机的创业机遇,有时就隐藏在外表平淡无奇的事物之中。“家乡遍地是宝贝,只是缺乏眼光。”7月正值阿坝州阿坝县油菜花开花时节,金灿灿的油菜花田蔚为壮观。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扎波与几位“发小”在当地合开了一家菜籽油加工工厂,生意蒸蒸日上。
在阿坝县,青稞是当地最主要的作物,但青稞卖不起价,大多囤在家里做糌粑。“我们推广土地流转,鼓励乡亲们种植油菜。”据扎波回忆,起初土地流转并不顺利,村民不相信这几位年轻人能按照约定给足土地流转金,最后还是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担保下,土地才顺利流转。
不久后,菜籽油迅速打开销路,让当地农户尝到甜头。农户除了领取土地流转金,还可以参与油菜的种植和收割来挣工钱。如今,扎波的企业在阿坝县已流转土地3万余亩。“根据当前菜籽油销售情况,油菜种植规模在未来还会继续扩大。”扎波说。
“藏族大学生创业对当地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在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管雷看来,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能够助力当地农户持续增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农牧民向企业员工转型,当地生产经营理念和工作管理模式都经历着巨大转变。
对于藏族大学生创业,管雷建议既要用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条件,又要用好在大学课堂汲取的理论知识,还要与外界加强交流,运用现代化营销手段,熟练运用网络和电商平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同时,要抬眼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四川省阿坝州:村民返乡创业 高原种出“脱贫花”
通过栽种藏红花,泽郎乓所在的公司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拥有藏红花种植发明专利的公司,年收入近百万元。[详细] -
聚焦90后藏族青年返乡创业丨汪初讲述品牌松茸“上位记”
她是一位26岁的藏族女孩,离开公务员队伍后偶然的机会加入了四川省阿坝州发展速度名列前茅的创业团队。短短一年里,她和四个小伙伴共同打造出了阿坝州野生菌的第一品牌。近日,90后藏族女大学生汪初向记者讲述了阿坝名牌松茸的火...[详细] -
聚焦90后藏族青年返乡创业丨幼师变身农场主 美女大学生成全村致富领头人
清晨七点,夏末初秋的太阳开始洒在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的山头,一位身材娇小、眉目如画、身着藏装的年轻女孩又准时地出现在了村里的“开心农场”,扫牛圈、喂牛食、清理牛粪、地里除草、施肥……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