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绘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甘孜、阿坝、凉山全部在列;3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2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00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这是近年来,四川省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交出的一份成绩单。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四川作为一个多民族大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实践。
今年7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示范村建设)现场会召开,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系统化、实体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在农村突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城市突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无论是新村、村寨还是城市社区,都是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所在,是就学就业就医、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场所,更是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要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地载体。
一个摆脱贫困的村庄、一份有奔头的工作、一句流利的普通话……四川的创建工作,从点滴入手、润物无声。
从一个村庄的脱贫奔康入手
推动创建工作融入中心大局
9月,川西高原迎来又一个黄金旅游季。甘孜州折多山西侧山腰318国道旁,尼玛卓玛经营的餐馆里,客人络绎不绝。不远处的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里,一簇簇灰墙红顶的藏式民居,就是卓玛的家。
俄达门巴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014年全村有贫困户40户177人,人均年收入不到1900元。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省委统战部对口帮扶俄达门巴村。同年,康定市启动俄达门巴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新村项目建设,投入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和民族地区开发资金400万元,帮助村里建起加水站、光伏发电、牦牛奶加工厂等基础设施。村里引进旅游开发公司,打造木雅景区项目,让牧民以房入股,参与旅游接待。短短几年时间,俄达门巴村摆脱贫困。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俄达门巴村始终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先进典型事迹,成立村调解委员会,建立四级矛盾调处机制。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进一步发展。
“俄达门巴村的变化,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结果。”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省选派大批干部组建综合帮扶队,积极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围绕“六个示范”建设,强化民族地区经济产业支撑,切实把脱贫攻坚过程变成宣讲民族团结、深化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过程,“以创建助推脱贫,在脱贫中实现创建”。
从一份有奔头的工作开始
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
找到一份有奔头的工作,还上家中的贷款,盖起120平方米的新房,结识一批亲如兄弟的四川朋友……回顾来川务工3年多的经历,28岁的新疆维吾尔族小伙儿艾孜麦提喜上眉梢。
2018年2月,艾孜麦提和妻子参加了老家阿瓦提县的整建制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行动,来到四川绵阳市经纬达科技集团工作。与他们一起来的,共有215名新疆少数民族同胞。
“我们把法律法规宣讲、实用技能技术培训与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相结合,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生活、融入企业发展。”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培训,新疆少数民族员工克服了交流障碍,提升了劳动技能。有的在工作之余还主动到社区、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增进了与当地群众的交流。
“这里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艾孜麦提的话代表了许多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声。这些心声,也印证了四川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把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导入城市社区的成果。
“一方面我们要做好服务,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另一方面,我们着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公益活动,真正融入社区、融入城市。”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省以提高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提出“人群集聚即为社区”以就医就学就业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念,大力开展新时代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创新试点,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从一句流利的普通话抓起
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月10日教师节,在凉山州越西县瓦曲觉乡河西呷多新村幼教点,6岁的彝族小姑娘木出尔紫和她的56个小伙伴用标准普通话喊出,“老师,节日快乐!”
站在孩子们面前的幼教点老师汪健有些激动:“孩子们的普通话越来越好,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2019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河西呷多新村建起设施齐备的新幼教点。来幼教点的彝族娃娃从最初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50多个。他们进入幼教点要学的第一门课,就是普通话。
河西呷多新村的幼教点,是全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4823个“一村一幼”幼教点中的一个。木出尔紫,是全省民族地区20.9万接受普通话学习的农村学龄前儿童中的一员。
“一句流利的普通话,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植根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省一直将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摆在全省民族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在民族地区全面推行“一村一幼”“学前学普”计划,成效显著。“例如在凉山州,11万农村学龄前儿童的普通话合格率已达81.5%。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9+3’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保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四川省九寨沟县: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抗疫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同心战“疫”,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雪域高原的抗疫一线。[详细] -
四川阿坝甘孜两州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12月12日,记者从国家民委官方网站获悉,国家民委近日正式发布公告,决定命名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