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片区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129”工作格局织密生态保护网
巍峨的祁连山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甘肃两省之间,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它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此间地貌涵盖高山、冰川、森林、草原等,海拔介于2000米至5000米之间,是全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祁连山国家公园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片区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涉及祁连、门源、天峻三县以及德令哈市17个乡镇60个村。
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综合管护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国家公园制度化、信息化、体系化建设扎实推进,逐步形成了“129”工作格局,即建立一套完备统一的管理机构,探索创建“村两委+”工作模式,建成科研监测、综合执法、生态保护管理等九大支撑体系。
建立一套完备统一的管理机构
“我们管护站31名生态管护员管护着2.8万公顷的草山、林地、湖泊。”今年61岁的李德贞告诉记者,他是祁连山国家公园油葫芦管护站年龄最大的管护员。像李德贞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在祁连县共有1686名,他们每个月按照规定至少要巡山22天。
“建立一套完备统一的管理机构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推进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局长李晓南介绍,目前在青海片区已经建成40个管护站。
3年来,为厘清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支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青海省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依托州、县林草部门,在青海省林草局挂牌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的基础上,相应成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海西州、海北州工作协调办公室以及德令哈、天峻、祁连、门源四县市管理分局。
李晓南介绍,按照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保护的要求,先后实施了祁连山国家公园18个管护站的建设、改造提升了22个站的保护站点标准化建设,共建立标准统一、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的9个管护中心和40个管护站,有效满足了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管理的需求。在省、州、县各管理层级落实了国家公园管理职能。
“先后为40处管护站配备巡护皮卡车、巡护摩托车、巡护服、手持巡护终端、卫星电话等,组织开展管护人员专项能力培训10次,建立了巡护监测管理系统平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介绍说,他们还对国家公园管护区域进行网格化管理巡护,并通过系统平台定期统计通报巡护管理情况,自上而下实行网格状管理。另外,加强国家公园专业队伍力量,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下设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生态科普站、信息监测站,有力推动国家公园各领域专业化建设发展。
“随着管理机构的完善以及基层管护站建设的标准化、正规化,青海片区全面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国家公园管护体系初步形成。”李晓南说。
探索创建“村两委+”工作模式
“我们村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入口之一,穿过村子一路向北,就到祁连山脚下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老龙湾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元表示,2018年,他们村和珠固乡寺沟村、初麻院村成为第一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村两委+”工作模式的试点村。
“我们管理局以国家公园内社区村两委为依托,以社区群众为主体,在青海省保护地建立联点村,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引导带领作用,着力打造党员群众义务宣传、保护两支队伍,建立起宣传、自然教育、保护、发展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对于“村两委+”工作模式,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恩光介绍道。
“我们村头有6个村的水源地,参与到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中来非常重要。”张世元指着村广场上的生态文化宣传长廊说,“长廊内容就是‘村两委+党建、保护、宣传、教育、发展’的模式,国家公园基础知识、珍稀动植物认知、应急救护等等内容齐全,图文结合,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就拿‘村两委+发展’来说,就是引导村民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增收致富。”村委会主任孔庆国接着张世元的话说,全村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走上了护林员和保洁员的岗位,吃上了“生态饭”,户年均增收2万元,村里还有13名义务护林员。
通过建立“村两委+”共建共享机制,将联点村内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人口、禁牧农牧户、搬迁移民农牧户、退耕还林农牧户聘选为生态管护员,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9200元。村里的专职宣传员、巡护员,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2000元。
“2018年7月,我们启动了青海片区‘村两委+’工作试点,目前已经推广到17个村,国家公园涉及的60多个村都会开展这项工作,国家公园前期是建园,后期就是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韩强说,通过创新的基层管护模式,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编织起一张严密的保护之网。
九大支撑体系初步建成
“3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规划建设、科研监测、综合执法、生态保护管理、自然教育、基础保障、信息化管控、志愿服务、教育培训九大支撑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综合能力明显增强。”王恩光表示,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善。
今年4月,青海省发布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显示,该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地生态持续向好。截至2019年年底,降水量与试点前平均值相比偏多24.6%;水资源总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多53.4%;大部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持平或增加,草地长势年景综合评价为“丰年”。
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以打造“生态保护高地”为目标,科学布局科研监测规划,已连续开展了雪豹、豺、荒漠猫、黑颈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记录到一只雌性荒漠猫成功抚育4只幼崽的画面,监测到5只荒漠猫同框的罕见画面。
“2019年3月,红外线相机在青海片区拍到珍贵的5只雪豹同框画面……”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科研监测科负责人高雅月介绍,这个珍贵画面说明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系统健康、食物链完整。
截至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在祁连、天峻、门源、德令哈共布设红外相机1500台次,监测范围4000多平方千米,获得监测雪豹影像资料5000余份,同时,发现雪豹在青海片区的分布向东西均有扩展。
“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在青海片区系统全面开展水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陆生野生植物、大型兽类、黑颈鹤等鸟类,大型真菌放线菌、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专项调查工作,特别是在重要保护物种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填补了许多国内研究空白。”王恩光说,同时,自然景观和遗迹也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三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原省级自然保护区分散分布的8个片区连接起来,优化了国家公园范围,有效解决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碎化、生态系统不完整等问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首个综合监测站投入运行
通过专家组对观测场布局、设备型号等进行现场查验并对实时观测数据进行现场测试后,一致同意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首个综合监测站通过验收,正式投入运行。[详细] -
守护祁连山|生态管护员每日徒步20公里巡护这一片山林
祁连山国家公园扎麻什管护站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扎麻什乡,管护面积近1.56万公顷,共有生态管护员228名。[详细] -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举办生态管护培训班 激发源头创新活力
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次培训内容切合日常管护工作、形式新颖,对提升自身管护业务能力非常必要,在日后的保护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