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夏河县:“奶渣渣”变身牧民致富“金疙瘩”
酥油是藏族群众特别喜欢的一种美食。它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而在牛奶提炼出酥油之后还会剩下大量的“奶渣渣”。近年来,这些“奶渣渣”也变成了牧民脱贫致富的“金疙瘩”。百集系列报道《“三区三州”行》一起跟随记者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看“奶渣渣”如何变身成致富“金疙瘩”。
每天清晨,怀娄村的牧民们都会早早起床去挤牦牛奶,最充足的时候一天能挤上三桶。这里的牧民世代饲养牦牛,而牛奶制成的酥油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和日用品。打完酥油剩下来的“奶渣渣”,藏族群众管它叫曲拉。每做一斤酥油,就要剩下半斤曲拉,吃不完也卖不掉,牧民们要么把曲拉给牲畜当补充饲料,要么倒掉。大量的曲拉过剩一直困扰着这里的牧民们。
直到有一天,怀娄村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带来了一台牧民从没见过的机器。这台机器改变了村民周加布的生活。
用分离机做出来的曲拉晾晒成型后,一斤能卖到15元。起初,牧民们都不相信曲拉还能卖钱,直到甘南州合作市建起了曲拉交易所。牧民们才真正体会到曲拉带来的变化。靠着卖曲拉的钱,周加布买了车。
周加布养了四十多头牦牛,每年能固定产出曲拉900斤。2018年以来,周加布一家光卖曲拉就挣了近四万元,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能靠卖曲拉过上好日子。企业收购曲拉是要做什么呢?原来,曲拉富含的酪蛋白是生产干酪素的重要原料。酪蛋白的运用领域非常广泛,甚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酪蛋白提取技术为什么会在甘南州推广呢?这一切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说起。当时,为了改善国民营养状况,酪蛋白产业被列为我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酪蛋白提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而甘南州背靠着丰富的曲拉原料市场,开发酪蛋白产业有着先天性的优势。1994年,甘南州开始引进酪蛋白产业。曲拉,开始了它的变身之旅。
如今,奶油分离机已经普及到甘南州的千家万户,机器代替手工,不仅保证了曲拉的品质,还为干酪素的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甘南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干酪素生产基地,直接带动全州三万户牧民户均年增收八千多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草原盛开幸福格桑花——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近年来,从脱贫到小康,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抢抓政策机遇、优化产业结构、深化扶志扶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24.81%,下降到2019年底的0.16%。[详细] -
甘肃省夏河县:“三不靠”村有了致富“靠山”
从2015年开始,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民们投工投劳投产,为村子所在的山沟“整容”,修建起了供游客消闲、居住的小木屋,曾经的“烂滩沟”逐渐变换了模样,成为了旅游景点。[详细] -
甘肃藏区“高原牦牛”繁育基地:“肉奶双赢”助牧民增收
甘南州州长赵凌云表示,目前虽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但发展依旧薄弱,群众增收渠道少,返贫风险大,要始终保持攻坚态势,将扶贫深入持续推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