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荒漠化土地变身新能源“蓝海”
早春的青藏高原,最低气温仍在零摄氏度以下。海拔3000余米的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光伏产业园区红旗4号新能源汇集站建设工地,已是一派忙碌的施工景象。
“工期紧,去冬今春只在春节放了8天假。”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志介绍,按照目前的施工进度,5月底前这座汇集站就可以投运。届时,外送新能源的汇集站将达到9座。
施工现场的四周,一排排光伏发电板一望无际,犹如一片蓝色海洋,矗立其中的一座座输电铁塔,像蓝色大海上的风帆……
光伏产业园区是青海省着力打造的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划,整个园区的面积为609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的以光伏为主新能源发电站占地超过240平方公里。
“海南州光伏产业起步于2012年,这些年来,借着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风头’,我们在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领域,探索出了光伏治沙新发展模式。”海南藏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振飞说。
近10年来,紧跟青海省加快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步伐,海南藏族自治州依托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落地,在短短几年内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集中并网新能源发电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底,海南藏族自治州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装机超过了1200万千瓦。
同时,水、风、光和储能等多能互补技术不断突破,首条专为输送清洁能源而建的特高压工程——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刷新同类工程施工速度,从立项到建成投运,仅用了2年时间。
“青海-河南特高压项目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从去年9月底低端带电到年底正式投运,整个过程都十分顺利,投运以来运行非常稳定,到今年3月上旬,已经向河南省输送清洁电量70多亿千瓦时。”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青南换流站站长李斌善说。
光伏产业园区所在的区域,被当地群众称为塔拉滩,这里常年风沙肆虐,侵蚀草场,大面积退化为荒漠和半荒漠化土地。而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带来了年均逾百亿元的巨大投资拉动效应,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也探索出了一条光伏治沙的新路径。
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镇上游村村民东主才让告诉记者,这几年,除了草原奖补收入,到光伏产业园区务工,已经成为他们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去年,他在光伏产业园区的务工收入超过1.5万元。
“2020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在能源领域的投资超过了200亿元,对当地的税费贡献接近6亿元。”张振飞说,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有了大面积光伏板的遮挡,风沙小了,蒸发量大大降低,昔日的荒漠化土地上又长起了青草。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的青海,光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荒漠化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新能源产业的第一个“黄金十年”,青海凭借资源优势和政策利好抢占先机,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而以光伏治沙、多能互补、智能电网为核心的持续技术创新,正在推动这里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经济的“蓝海”。
“2020年,青海电网新增并网新能源场站87座,装机容量861万千瓦。至此,青海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60%。”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主任方保民说,以电网发展、技术创新引领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统筹做好清洁电能外送与就地消纳,“十四五”期间,青海有望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格尔木:荒漠“绿能”发展风光无限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腹地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城郊,一个个“大风车”不分昼夜地旋转,一排排浅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让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有声有色。[详细] -
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迈入新阶段
2月份,青海省内总发电量65.54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23.12亿千瓦时,占比35.27%,新能源发电量26.27亿千瓦时,占比40.09%,同比增长43.99%。[详细] -
青海省海西州实现白天全部清洁能源供电
青海省海西州州长孟海25日在该州十四届人大七次会议上表示,柴达木地区实现白天全部清洁能源供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