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玛沁县:村里有个“纠纷调解组”
妹妹离婚后带着孩子住回娘家,哥嫂不同意将母亲名下的400亩草场划给妹妹,兄妹近10年互不往来。东倾沟乡东柯河村的老阿妈热赛曲美年逾古稀,担心自己去世后兄妹矛盾激化,她托人带口信,希望“纠纷调解组”能上门帮帮她。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江前村,纠纷调解工作组在调解牧民草场租赁问题(4月10日摄)。新华社发
东倾沟乡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是纯牧业乡,涉草场纠纷也成为影响亲戚、邻里关系甚至乡村和谐稳定的常见隐患。热赛曲美口中的“纠纷调解组”成立于2019年,组长是老党员奥赛东智,他曾担任村委会主任20余年、调处过大小矛盾上千起。
奥赛东智带着小组成员走访周边牧户打听热赛曲美家的草场范围,再骑马丈量草场面积,最后将一家人聚在一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兄妹各自的草场做清晰划分。几轮劝说后,哥嫂和妹妹互赠哈达打开心结,热赛曲美抱着和好的儿女们流下眼泪。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优云乡,纠纷调解工作组的多杰扎西(后排穿警服右)、仁青卓玛(后排穿警服左)和牧民们席地而坐,了解矛盾的详细情况(4月18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东柯河村“纠纷调解组”今年3月调处的一个案例。从持续多年的草场边界纠纷,到这家牦牛混入别家牛群辨认难题;从遗产继承矛盾,到借款人赖账不还烦心事……凭着多年经验和“党员就是要用一颗公心消除群众心理阴影”朴素理念,奥赛东智带领10余名小组成员近3年协助调解各类纠纷50多件,同时宣讲政策法律,成为“95%以上矛盾不出村”的重要力量。
在玛沁县,每个村都有“纠纷调解组”。3年前,玛沁县35个村庄8个社区分别成立生产发展、纠纷调解、环境保护、民族团结创建等专项工作组,引导群众参与村级民主管理。
“过去,调解矛盾都是村两委班子,人力不够,地广人稀,稍有疏漏容易失控。成立‘纠纷调解组’以来,老党员传帮带,组员分散各处,消息灵,调解及时,和谐的氛围也为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拉加镇赞根村党支部书记官却曾因疲于应付各种矛盾而产生辞职念头,如今,因多个专项组各负其责共同发力,官却越干越有劲。
“用牧民的语言化解纠纷,减少矛盾,形成示范效应,就像酥油与茶融在一起。”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鄂崇荣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微法院”隔空审结 助力藏区民众调解化纠纷
“感谢法院的领导、法官、书记员,能这么快就处理我们的事情,真是太感谢了”两位满脸喜悦和满足的当事人同时在视频两端用朴素的语言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人民法院办案人员说。[详细] -
藏族民警当双语调解室“翻译官” 两年成功化解上千件纠纷
“让仁青多吉警官来,我只相信他。”村民口中所说的仁青多吉,是始阳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也是派出所里唯一的藏族民警。这个五一小长假,他和同事又是在繁忙的工作中度过的。[详细] -
古稀老人 调解纠纷润民心——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日巴加布
日巴加布,男,藏族,现年75岁,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麦秀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自1978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千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