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呵护巍巍唐古拉雪山草原

发布时间:2021-05-14 09:40:00来源: 青海日报


长江源生态守护人。通讯员 何启金 摄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雄鹰不能飞越的山”。唐古拉山镇因唐古拉山高耸入云而得名,又因长江源头沱沱河发源于辖区内的格拉丹东冰山群,是长江的源头所在,因此获得“长江源头第一镇”美誉。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地处“三江源”生态自然保护区,全镇辖区面积4.8万平方公里,实际使用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19.27万公顷,草场利用率为48%,禁牧面积33.4万公顷,草畜平衡85.87万公顷。

   多年来,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唐古拉山镇主动承担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净化了“心态”方能净化“生态”

   2004年,为了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唐古拉山镇的128户407名牧民作别沱沱河,翻越巍巍昆仑山,离开了这片世代养育自己的草原。

   “如果我们这一代不保护这里,那我们就吃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了纯净的空气和看不到这蓝蓝的天了。”出生在沱沱河的尕措拉毛既是唐古拉山镇的村民,也是唐古拉山镇的镇长。

   在唐古拉山镇的村民眼中,自然是神圣的,需要感到敬畏。他们依靠着这里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但由于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受过度放牧及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三江源生态逐渐恶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较为严重,鼠害成灾等现象导致牲畜数量减少。

   当绿油油的草原逐渐退化成了裸露的黑土滩,这片土地也开始失去了往日生机,生活在沱沱河的牧民们也纷纷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遏制长江源头草原日趋退化的状况,切实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国家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其中包括唐古拉生态移民工程。

   “当时,村民们都是主动结伴从山上搬到了山下,在他们的心里保护好这片草原比什么都重要,为了能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村里的牧民们由‘放牧人’变成了‘管护员’,每三万亩(1亩≈0.067公顷)就要有一名管护员,现在我们全镇有597名草原生态保护管护员,101名湿地管护员,每名管护员每年都有21600元的收入。”尕措拉毛说。

   十七年来,长江源生态移民跳下马背的唐古拉山镇的牧民们尽管对家乡那片草原心存想念,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们依旧能上山,不过是换了一个身份,从居住变成了守护,新家园是对故乡的延续,下山后,草原的长势变好了,沱沱河的水变清了,国家给我们的各项优惠政策和生态奖补款,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笑着说。

   守护江源生态唐古拉人走在了前列

   四月的清晨,在海拔4700米的长江源头,山间弥漫着层层的薄雾,太阳迟迟没有露面,寒风依旧刺骨,沱沱河上还结着冰。巡护,不仅是为了保护草地、沱沱河,还要防止野生动物受到侵害,维护好生态的和谐共生。

   巡护扎木曲河,是努日巴村民间河长布扎西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春夏秋冬,烈日暴雨,布扎西总是那一身“装备”,印有河湖巡查的蓝色外套,军绿色的雨裤,一双硕大无比的雨鞋,一手拿着钳子,一手拿着大麻袋,在河边捡拾着各类垃圾。

   “捡完垃圾这里就会变干净了,不然河流会被垃圾污染,这条河我守了一辈子了,无论我们将来走到哪里,家乡的河是不会忘记我们,因为我们是长江源头的孩子。”在这里的一切艰苦都在布扎西爽朗一笑中一带而过,变成了他对这里深深的眷恋。

   年近60岁退休教师新文是唐古拉山镇的第一位民间河长,他用生命守护着这条母亲河,他相信用辛劳和汗水坚守的源头水,会更清澈,生态还会更好。他说:“近几年来,镇上不断开展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大型活动,也会组织大家去捡拾垃圾和开展生态保护政策的宣传,沱沱河镇区的卫生也安排了保洁人员进行清扫,这一系列的工作使得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保护母亲河应从源头治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宣传好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让生态环境保护深入人心,使群众不断增强保护河湖、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意识是我们的目标,但保护生态环境仅靠本地群众和政府还远远不够,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河湖长的工作从未停止,它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巡河捡拾垃圾的工作虽然是枯燥和辛苦的,但是再累也要做好长江源头的“清洁工”,布扎西和新文坚信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这一颗颗绿色的种子已由他们播种在许多人的心头,早已在不知不觉间生根发芽。如今,已有21位民间河长分布在草原牧区和沱沱河周围,河湖精神薪火相传,保护河湖代代不息。

   齐心协力打造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

   “我们以打造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为主要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实施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包括草原生态奖补、河湖长制和长江禁捕,2011至2019年向牧户发放禁牧、草畜平衡及生产资料补贴等资金2.45亿元,草原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生态功能逐步加强,产草能力提高5%左右,我们还借鉴了外地经验,与地方派出所牵头设置了‘河道警长’,为保护河道保驾护航。”唐古拉山镇党委书记魏远基说。

   按照“建设生态保护区、生态涵养区、生态功能区”的目标要求,唐古拉山镇结合区位和生态实际,强化“一纵一横一点”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契入和融合。据副镇长唐海平说:“我们主要加大了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讲党课活动,使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设立以长江命名的第一个主题邮局——‘长江1号’邮局,作为宣传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窗口,把生态环保教育同提高农牧民素质、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进一步树牢生态意识,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为建设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夯实了思想基础。”

   在长江源头,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只斑头雁、每一片草丘和蓝天白云都是宝贵的,放下牧鞭的牧民们已然从草原的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在这里达成了普遍共识。

   在尕措拉毛的心里,他们始终坚守一句“祖祖辈辈把地球原原本本传给我们,我们也要把地球原原本本传给子子孙孙”的千古诺言。

  记者感言

  保护“中华水塔” 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作为“中华水塔”,三江源无数条河流如同人类身体里的毛细血管,需要无时无刻地滋养。在生态保护的路途上,越来越多的三江源牧民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他们在山上是生态管护员,保护着生态环境;他们在山下是致富带头者,走上了致富路。

  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唐古拉山镇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提出“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的重大要求,进一步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主动承担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着力加强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格尔木市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大力开展森林草原生态建设,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积极推进昆仑山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林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最大的责任担当,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青海生态安全建设不仅关系青海自身发展,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保护好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