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三江源头的生态答卷

发布时间:2021-05-20 10:19:00来源: 中国环境报

  4月的青藏高原,冬去春来。嫩绿色的草场与湛蓝的天空、巍峨的雪山相映成趣,景色十分别致,远处成群的岩羊、悠走的蓝马鸡、漫步的白唇鹿,让这个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曲麻莱县,是我国南北两大水系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之一,既是长江北源发源地,又是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所在地。

  在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的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生态管护员卓玛加佩戴着红袖标,每天骑摩托跑三四十公里去巡护,遇到野牦牛产仔的时候,最远的巡护里程超过50公里。摩托车进不去,便骑着牦牛一天走20多公里,有时候晚上独自在野外搭个简易帐篷露宿。

  过去,卓玛加拿着羊鞭放牧。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他戴上生态管护员袖标,守护着三江源生态安全,卓玛加亲眼见证了三江源头的变化。

  他说:“现在草是越长越高了,雨水也比以前多了,以前靠帮人放牧和国家发放的草原奖补,全家一年的收入不足1万元。自从有了这份工作,每年有了2.18万元的固定收入,我们家也实现了脱贫。”

  在这几年的巡护路上,卓玛加经常遇见以前鲜见的雪豹、金钱豹、猞猁、棕熊等野生动物。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卓玛加来说,他已经把野生动物当作朋友和亲人。

  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主体。体制试点以来,有效调动了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筑牢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基层网底。

  据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涵养量逐年增长,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这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设立,换来的是绿草如茵、碧水蓝天的喜人景象。

  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深入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设立,三江源区域的湖泊、湿地面积增大,湿地与水体生态系统有所恢复,三江源地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300平方公里以上;监测区域内黑颈鹤、斑头雁等鸟类以及藏野驴、藏原羚等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多加说,玉树州处于三江源核心地区,五年来,大力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建设养畜、鼠虫害防治、黑土滩综合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等16个项目,累计投入28.7亿元,实施了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完成草原禁牧387万公顷,减畜209.03万只羊单位,灭鼠5297.26万亩,黑土滩治理69.34万亩,生态移民6535户33012人,封山育林0.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

  建立我国首个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在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支持指导下,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精心谋划设计的基础上,2015年 11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向中央上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

  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试点方案》。2016年3月5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试点方案》。

  根据《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总体格局,可简要概括为“一园三区”:“一园”即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为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其中冰川雪山883.4平方公里,河湖湿地29842.8平方公里,草地86832.2平方公里,林地495.2平方公里。涉及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治多、曲麻莱3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以及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辖区域。3个园区涉及12个乡镇、53个村、17211户牧民。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因其覆盖范围广、地处三江之源,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构建了省、州、县、乡、村全覆盖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基本解决了“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建立了行政管理体系,实施了4县大部制改革,整合林业、国土、生态环境、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设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整合林业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湿地保护站等设立生态保护站,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个乡镇政府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全面建立了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机制。此外,组建成立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的有效实现途径,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全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国家所有。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以来,算生态账、打生态牌、吃生态饭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创新出思路、出举措、出方案、出对策,将生态文明建设引向深入,形成了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生态保护新模式。

  “生态体验”开辟绿色致富新路

  对于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三江源地区牧民而言,放牧是大多数人唯一的生存技能。如何引导禁牧减畜后的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并使其从中受益、实现脱贫致富?这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就成了最值得研究的重大民生问题。

  位于澜沧江源头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具有独特的峡谷风貌、原始森林和丹霞景观,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试点。昂赛乡年都村生态管护员白玛文扎就是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首批受益者,通过带领访客到峡谷观测野生动物活动,一年下来有着不错的收入。

  “2015年我成为生态管护员,主动减少了家畜放养,平时和其他牧民一起巡护山水林草湖。自从成为自然体验接待家庭后,加上生态管护员的工作,家庭收入增加了不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白玛文扎说。

  和白玛文扎一样的接待家庭,在昂赛乡有很多户,他们通过培训,掌握红外相机和望远镜操作、使用技术,为体验者提供食宿,并担任司机和向导,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还有许多当地群众,也看好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搭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快车”,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农家乐,收入持续提高。吃上生态饭的群众,环保意识也更强了。

  三江源地区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的收益。开设了“三江源生态班”,招收三江源地区40余名牧民子弟开展为期三年的中职学历教育;对园区内外近万人次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民间艺术技能、农业技术等技能培训,并积极开展特许经营试点;在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大峡谷开展生态体验项目特许经营试点,实现经营年收入一百余万元。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已具备在今年年底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条件。根据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将逐步实现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制度建设向巩固完善转变,从探索试点向全面推进转变。按照2020年、2025年、2035年3个时间节点设立目标,逐步推进建设。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