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彰显制度优势 实现高地跨越

发布时间:2021-07-30 18:2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芒照耀下,玉树州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前行、砥砺奋进,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灾难走向辉煌,从贫困走向小康。”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强烈地震,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遭受沉重打击。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直飞玉树,视察灾情,一线指导,撑腰打气,鼓劲加油。尤其在中央支持、全国支援下,玉树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奋勇前进,始终把民族团结贯穿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过程,迅速战胜了自然灾害,创造了人类灾后重建史上“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玉树奇迹”。

  11年后的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谈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鼓劲“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期盼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健康、现代、幸福的生活,在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11年来,震灾远去,精神永续。高原玉树始终保持宝贵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持续保持昂扬斗志,奋起追赶,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优势,确保涉藏州县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青海最偏僻、最艰苦的地区之一,发展底子薄,开放程度低,运输条件差。一场地震,让古老的玉树雪上加霜。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临玉树,在玉树州八一孤儿学校临时帐篷教室写下了“新家园会有的,新校园会有的”两行字,指向引路,鼓舞士气。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第一时间连续奔赴灾区,站在废墟上,同玉树人民共患难、同命运、心连心,共同抗击地震灾难。青海省委政府主要领导坐镇指挥,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搜救生命、救治伤员、安置灾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生动诠释着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内在含义。震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救援专业队伍从全国各地迅速集结,冲锋在先,日夜奋战,与时间赛跑、同生命斗争,以分秒必争的决心托起一个个生命。在救援最要紧时,到达玉树的救援部队多达近2万人,这些无名英雄克服高寒缺氧,不分昼夜,秉持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信念,用血肉之躯架起一座座通往生命的金色桥梁。

  面对玉树灾后重建,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和玉树干部群众的积极表现,充分诠释了“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生动实践,无论从重建规划、组织动员等整体工作,还是规划安置、拆迁征用等具体细节,一经中央确定,上下同心同德,将国家战略和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可以说灾后重建也重塑了玉树的政治生态、重构了玉树的行政运行模式。这些年来,国家相继实施“精准扶贫”“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乡村振兴”等战略,落实中央政策一以贯之,贯彻中央精神毫不折扣。玉树儿女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一心向党、情怀家国、服务社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始终体现在这些年的工作实践中。

  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灾难无情,人间有情。玉树4•14地震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也始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挂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多次询问玉树情况,寄语玉树“让发展越来越好,让生活越来越好”。这些人民领袖的关切话语,如今都已得到了从蓝图到现实的贯彻执行。

  相比11年前,玉树发生了真正“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往杂乱无章,脏乱不堪的街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宽敞的大道;矮小简陋的民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整齐的住宅区;低效无序的办事柜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综合服务大厅。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航班出省通到了北京、成都、西安、拉萨等,东西相连、南北贯通;高速公路通到千里之外的省会西宁,日夜兼程去省城的历史终结了。人们的平均收入增加,社会消费能力急剧上升,合作社、集体经济遍布乡村,历史上被誉为康区“三朵”(昌都、结古朵、康定)之一的商贸交流中心城市功能得到了提升。玉树打造的全国“生态旅游”品牌已声名在外,并荣膺“十佳魅力城市”等称号,每年吸引着国内外上百万游客。在一个受自然环境恶劣、地区观念较深、可施工日很短等多种挑战的高寒地区,实施这样宏伟的跨越式发展大工程,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力量,没有全国的大力协作,没有各部门一盘棋的发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经过了血与火洗礼的玉树,如今已跻身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实现三年重建跨越二十年目标,华丽变身为全国最具潜力的旅游城市之一。在这个高寒游牧为主的社会,共产党人与贫困斗争,全方位决胜脱贫攻坚战,玉树州所属的一市五县已全部提前完成绝对贫困“清零”目标,标志着玉树从此告别绝对贫困的历史,进入全面小康阶段。这其中,国家一次性投资400多亿元、推动玉树“重建三年、跨越二十年”的基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涉藏州县的前列,同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日可待。

  坚持增进民生福祉和共同富裕道路的发展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雪域大地落地

  玉树,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乡、歌舞圣地。除了藏族,还居住着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大家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和谐共生,其乐融融。

  生活在玉树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中,世代奉行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生活哲理。其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为“和睦四瑞图”,表达的是鹧鸪鸟、山兔、猴子和大象四个动物在一片荒芜之地上齐心协力种成果树后平等地共享果子的美好故事,具有深远的寓意,且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文化价值观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当玉树人民遭受强震时,中华儿女没有因为玉树山高路远而畏惧,更没有因为艰难困苦而退缩,倾情相助、众志成城,仅各地捐款捐物就多达数十亿元,成千上万人克服高寒缺氧、冒着生命危险远赴玉树救援和重建,彰显了中华各民族间血脉相通、情比海深、义比山高的深情厚谊。

  玉树人民永远铭记和怀念那些抗震救灾中不幸牺牲的英烈:黄福荣、杜金玉、李德业、张建华、杨勇等抗震英模,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方言、供职不同岗位,却同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奉献了最宝贵的生命。当中很多人是第一次踏上三江源,还没来得及多看几眼这块土地就永远地长眠于此了,他们是玉树人心中利他救苦的“菩萨”,是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面对举国上下倾力驰援的恩情,救援英雄命洒灾区的悲痛,玉树人民也许除了颤抖着声音说句“噶真切”(藏语:谢谢),其他还做不了什么,可有情有义的玉树儿女一直铭记着这莫大的恩情。

  党的十八大以后,勤劳质朴、崇山敬水的玉树人民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际行动奉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试点探路,把高原人民世代相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和生活方式转化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自觉行动,把平等关照芸芸众生的文化理念转化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世界第三极的实践行动中,成为守护三江源的环保卫士,全民喊出了“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响亮口号,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极地生态宝地。

  彰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玉树是单一民族比例最高的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比较滞后,历史欠账比较多。十年多来,玉树州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涉藏州县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这座经历过苦难的高原城镇,走出灾难的阴霾,变成了活力十足、充满希望的全国最年轻城市。

  玉树藏传佛教僧人多、寺庙多,是维护民族团结的主要力量。抗震救灾中,玉树的宗教界以大局为重,利他利众,投身救援、捐款捐物,通过自身优势稳定人心、安抚遗属,给予灾民以物质和精神双重支援;周邻各寺僧众赶赴灾区,出财出力,救出被埋人员六百多人,在政府指导下自发料理遗体,表现出生命至上的高尚理念、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博大的家国情怀。大灾之际,当地寺院匀兑帐篷给当地唯一一座清真寺共渡难关,回族撒拉族群众慰问支援灾区的藏传佛教寺庙,体现出各宗教间互爱互助、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全国宗教界向灾区慷慨捐赠人民币1亿多元,中国佛协在七七祭亡日为灾区超度祈福,彰显了佛教慈悲渡人、利乐有情的文化精髓。

  恢复重建中,党和政府以“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将受灾寺庙统一纳入救灾和重建规划,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解决寺庙用水用电问题,重建受到地震冲击的寺庙危房,给寺庙铺路搭桥、修缮殿堂僧舍,抢救寺庙内的国家文物,翻开了当地寺庙公共设施建设新篇章。

  藏传佛教具有爱国爱教、利乐有情的优良传统。玉树宗教界始终继承发扬爱国爱教爱民的优良传统。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玉树宗教人士和各寺庙以高度责任感,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共筑战“疫”堡垒,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州各寺院纷纷发起倡议,号召僧众为武汉疫情诵经祈福、捐款捐物,为全国抗击疫情贡献了特殊力量。

  大灾之后,已有大变。这些变化是历史性的,根本性的。这些变化,表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生活更是越来越好。这些变化,彰显了党统一领导、社会主义集中办事的制度优势,彰显了各民族团结友爱、各宗教和睦相处的文化优势,彰显了高原儿女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同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生活方式的传统优势。这些变化,书写了人类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史上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值此玉树建州七十周年大庆之际,我在美丽的巴塘草原,手捧吉祥哈达,斟满醇香美酒,踏着曼妙舞步,祝福家乡玉树越来越好、大美青海永远常青,祝愿可爱的祖国繁荣昌盛、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中国西藏网 文/彤彭)   

(责编: 德吉卓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