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玉树】从一张老报纸开始……
索昂生格将报纸装裱进相框,用于展示。 张多钧 摄
今年49岁的索昂生格,身材魁梧,头发花白,看上去与实际年龄极不符合。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94年,索昂生格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自己的老家,称多县拉布乡兰达村小学担任教师。
当了五年的老师,索昂生格却不幸患上了慢性咽炎,严重的时候话都说不出来,还谈何教书育人。无奈之下,索昂生格办理了停薪留职,他不想误人子弟。
那时,索昂生格的父亲喜欢搜集收藏玉树传统的民俗文化用品,用他父亲的话说,古旧的物件身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能够代表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
闲下来的索昂生格跟着父亲搜集老物件,研究老物件。
2001年,索昂生格意外得到了一张解放前的报纸——民国26年3月12日的青海日报。从此之后,索昂生格迷上了搜集收藏报纸。
这份报纸放在索昂生格经营的玉树藏文化民俗博物馆内,区别于收藏的其他报纸,这份报纸藏在一个箱子的最底层,上面压着很多的证件和荣誉证书。
索昂生格极不情愿地从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这件“珍宝”,我们看到,报纸只有一张纸大小,边角有火烧的痕迹,是一个不规则的形状,报纸的表面包裹着一层塑料薄膜。
“报纸上的每一条新闻都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这是区别于任何文件的一种记录方式。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报纸就是历史的见证。我搜集收藏老报纸,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玉树走过的每一段伟大、光荣的路程。”索昂生格说。
起初收集时,索昂生格只是收集报道玉树州相关内容的报纸,时间久了,索昂生格收集的范围愈发广泛,新华日报、人民日报、青海日报等30多种报纸均有收集,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玉树州,但凡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事件的报纸均有收集。
收藏颇丰的当属青海日报。在玉树藏文化民俗博物馆的仓库中,整齐摆放着22个收纳箱,箱子里的青海日报是从1949年10月20日创刊后到目前报纸的合订本。
“青海日报的创刊号没搜集到,1950年至1960年之间有几份报纸没搜集到,玉树地震之后有几天的报纸没搜集到,其余的全部搜集到了。”谈到这里,索昂生格显得有点遗憾,但他说,之后还会继续搜集,弥补这个遗憾。
搜集报纸这么多年,每一份搜集到的报纸都凝聚了索昂生格的心血,我们也看到了他的付出。
1949年10月1日的新华日报,今年6月份从北京一位爱好收藏报纸的人手中购得,花费了29000元。
中华民国29年5月20日的一张申报,去年从石家庄一位爱好收藏报纸的人手中购得,花费580元。
“两弹一星”爆炸成功的青海日报,历经几年才得以搜集齐全,虽然没有花多少钱,但弥足珍贵。
……
目前,索昂生格搜集收藏了3万多份报纸,他特地从网上订购来塑胶纸,为每张老报纸穿上了一件外衣,一可以防虫蛀,二可以防水浸,按时间顺序或报纸种类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
有些老报纸,索昂生格做成了相框,展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中,包括玉树从解放初期到人民公社、从草场承包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从灾后重建到社会主义新玉树各个阶段。
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了玉树州历史发展的变迁,可以让玉树州干部群众了解走过的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索昂生格就是这样做的,他始终认为,铭记历史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这既是索昂生格的兴趣爱好,更是他的初心使命。
践行这份初心使命,索昂生格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财富的代价,精力的代价。从搜集收藏报纸开始,目前已经花了40万元左右。花光了父亲的积蓄,用完了自己的工资,甚至带着妻子和女儿挖过虫草,在民间体育竞技协会担任秘书长以赚取一些微薄的收入,甚至连在灾后重建期间,由国家统一发放的3000元室外装修费用也拿来用作收藏。
“不怕你笑话,家中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牛粪的钱都不剩,妻子只好到附近山头亲自去捡。”索昂生格说。
索昂生格以前喜欢打麻将、踢足球、打篮球,因此结交了不少的朋友。但自从喜欢上搜集收藏老报纸后,朋友也变少了。
索昂生格直言,“我现在一个朋友都没有,我们如果在一起,都没有共同话题,以前的朋友都不愿意和我交往了。”
虽然付出了很多,搜集收藏报纸这条路上艰辛无比,索昂生格却从未想过放弃,还计划让自己的女儿将这份事业继承下去。
求永才藏是索昂生格的大女儿,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求永才藏想学习汉语言文学,妻子想让女儿学习会计,索昂生格硬是让女儿填报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为此,妻子还埋怨了好久。
大学毕业后,求永才藏在玉树州博物馆当一名讲解员。如今,求永才藏每天16时下班后,索昂生格就带着她整理报纸。
索昂生格搜集收藏的这些老报纸,就是一座历史档案馆,回响着玉树走过的路,回味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荣光与伟大。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走进新玉树】甘达村:念好“致富经” 撑起“钱袋子”
目前全村通过技能培训后实现就近就业的村民约占全村人口的75%以上,就连村里的老人也可以靠制作灯芯获得每月1500元左右的收入。[详细] -
【走进新玉树】“电”亮玉树新生活
国网玉树供电公司总经理陈昀说,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完成剩余保护区内9个乡92个村电网延伸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用上满意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