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川西北高原:餐桌上有了新滋味

作者:肖林 谢佼 发布时间:2021-08-20 15:28:00来源: 新华网

  在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藏族阿妈杨洛(右)和热拉给游客展示磨青稞(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川西北高原温暖的阳光,照进黑色的牛毛帐篷。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的藏族阿妈杨洛,正在给游客展示牧区传统饮食文化,她用石磨把炒熟的青稞细细研磨,倒上烧好的砖茶,和上一点酥油,在碗里揉成了牧区的传统主食——糌粑。

  现实生活中,杨洛和其他村民们已不再游牧,在定居点都有自己的房屋,各家各户的餐桌上,米饭、面食、蔬菜、新鲜水果、各类肉食也早已司空见惯。

  即便是在放牧的帐篷里,富裕起来的牧民也有了更多的“口福”。在海拔3500米的若尔盖县黑河牧场,牧民益西旦真开着小轿车,从几公里外买回新鲜莴笋,从吊在帐篷上的调味袋里掏出干辣椒,切段翻炒,在“滋滋滋”声中一阵香味扑鼻而来。


红原县邛溪镇一个藏族家庭在用餐(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尹恒 摄

  益西旦真说:“以前牧区吃得很简单,一般是奶茶加糌粑,偶尔有手抓肉蘸盐巴,那就是大菜了。”吃得丰富了,炒锅、电饭煲等也成了帐篷里的新物件,红原县龙日镇卓玛家的帐篷里还摆着大冰柜,由太阳能发电板和蓄电池供电。

  高原城镇里的美食更是丰富多彩,除了传统藏餐,更多的是川菜、火锅,也有各色菜系交融互补的特色餐馆。在“火苗旺盛之地”——马尔康市的一家“牦牛肉馆”,除了有牦牛肉做的各种菜肴,还有海烩什锦、麻婆豆腐、豆瓣鱼……


在马尔康市一家餐厅,各种菜肴摆放在餐桌上(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餐馆厨师长冉和康说,以前高原交通不便、很多食材很难运进来,当地待客只有“老三样”——粉条、坨坨肉、香辣酱。他的徒弟,25岁的藏族厨师格班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回老家开一个小饭馆,因为很多农牧民都有钱“下馆子”了。

  在阿坝州博物馆里,放着几个木制的“烧馍馍印章”。“过去人们把难得的面饼,打上各家不同的‘印章’,再放进火塘的灰烬中烤干,等到在盛大的节日上分享。”讲解员说,高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我们幸运地赶上了好的时代。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四川理塘县:文明餐桌“吃”出节约风

    “我家的菜量足,您两位点三菜一汤正合适,如果不够可以再添的。”8月12日中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邛崃小饭馆内几桌顾客等着就餐,老板微笑着提醒点餐的顾客。[详细]
  • 雪山脚下的生态藏羊“联网”城里人餐桌

    搭乘“互联网”快车后,不到72小时,果洛雪山脚下的白藏羊就能抵达西安人的餐桌上!不单是白藏羊,玛沁有名的冬虫夏草也一样迅速送到每个需要的消费者手中。[详细]
  • 冬日,高原居民的餐桌依然很“新鲜”

    “如今,高原农牧民餐桌上摆的瓜果蔬菜,不比南方人餐桌上的差,辣椒、黄瓜、生菜……要啥有啥,现摘的,很新鲜。”1月16日,在尖扎县农业观光生态园里,远道而来观光买菜的城乡居民相互情不自禁地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