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为何在这里成为“热点”
四川甘孜州察青松多保护区内的白唇鹿。光明图片
不久前,来自四川甘孜州石渠县的两只小兔狲成为“网红”——摄影师在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到两只十分罕见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兔狲,两只小动物摇头晃脑、呆萌可爱,照片和视频一经发布立即引起网友的热烈追捧。
不只是兔狲,还有白唇鹿、雪豹、金钱豹、藏野驴、棕熊……近年来,当地的各类国家级保护动物频频亮相短视频平台。
四川甘孜州地处中国西南山地,是国际公认的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在国际上,一般以特有物种的数量和所受威胁的程度评选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甘孜州境内既包含海拔千余米的河谷地带,也拥有海拔六七千米的大雪山,高差达六千多米,复杂地形与特殊气候的结合,使这一地区的生物种类极其丰富。监测数据显示,甘孜州现有高等植物5223种、野生脊椎动物749种,野生动植物种类种群恢复性增长趋势明显。
近期,记者专程来到甘孜州,探寻这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奥秘……
守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底线
8月的高原,满眼皆绿。在甘孜州石渠县起坞乡广袤的草原上,竹帘围栏连成一片,延绵铺向远方。围栏内牧草正盛,长势喜人。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满目疮痍的黑土滩——夏天零星长点草,冬天则成了沙滩地。风来沙起,黑土滩不断吞噬着绿色的草原。
“这种轻度沙化是可治理、可控制的。”石渠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下定决心与草原沙化赛跑,在情况恶化之前彻底扭转沙化局面。为此,他们用竹帘将黑土滩围成小片固沙,并以牛羊粪便改良土壤,再混播牧草巩固治沙成果。五六年过去了,一片片黑土滩已经基本复绿。
石渠县林草局引进的博士研究生刘哲荣专攻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她告诉记者,在川西北高原治沙,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既治沙又致富。
甘孜州沙化土地大多为过度放牧所致,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过度放牧—土地沙化—草场减产—牧民贫困—过度放牧……
这些年来,甘孜州依靠市场手段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治沙,获取劳务收入。农牧民在参与治沙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白:过度放牧是不可持续的——“你看治沙多不容易啊!如果都不长草了,牛羊就只能饿死了。”
在刘哲荣的试验田里,一片片独立的小地块里种着不同的牧草,长势不一。她将用几年时间,筛选出产量高、耐性好、最适合本地气候的牧草推广播撒,帮助扩大草原单产和承载量。
地处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的甘孜,所付出的努力远不止治沙。近年来,甘孜州着力推进生态修复,完成水土流失、干旱河谷、沙化土地、退化草地等生态修复458.49万亩,建成国际重要湿地1个、省级重要湿地2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创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3个“百分之百”。
把“生态脆弱区”建成了“生态示范区”,甘孜州守住了承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底线。
让百姓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坚定守护者
贡嘎雪山子梅垭口下的子梅村是一个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庄。“我们村虽然人少,但并不孤寂,雪豹、岩羊、毛冠鹿、猪獾、豹猫、雪鸽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村民贡布说。
贡嘎山被称为“蜀山之王”,这里有雪山、森林、草甸和湖泊,鲜明的气候过渡性特征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因此设立。从地图上看,子梅村恰是一块“飞地”,被保护区紧紧包围。
“这里的老百姓都是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员和宣传员。”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在邻近的每一个村庄都聘请了巡护队员就近开展日常巡护,起到“眼睛”“耳朵”和“嘴巴”的作用。贡布就是一名巡护队员。
子梅村是贡嘎雪山徒步探险的必经之处,也是“驴友”的重要根据地。除了日常巡护,村民还参与经营客栈等旅游产业,日子越来越好过。猎人、伐木人主动转变身份,成了这片大山上动植物的坚定守护者。
记者发现,在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少曾经的猎人发挥熟悉野生动物习性的优势,转型成为向导,通过脚印、粪便等准确判断其行动规律,在物种调查、监测、研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在甘孜州新龙县境内先后监测到豹、雪豹、猞猁、亚洲金猫、荒漠猫、兔狲、豹猫等猫科动物,这里成为全球猫科物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据业界专家讲,这些猫科动物大都分布在保护区以外的地方,要保护好它们,社区的积极参与十分重要。
在新龙县色威镇益麦社区,政府领导、专家指导、群众参与的“三方合作”工作策略,让社区群众参与到自然保护中并获得收入。几年来,该社区已恢复森林数百亩,有效提升了保护区范围外的栖息地保护。
目前,甘孜全州林草部门管理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多达83个,其中世界级1个、国家级17个、地方级65个,总面积约5.5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州面积的36.14%。让百姓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成为当地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有力抓手。
像管“奶娃子”一样抢救濒危物种
“天路十八弯”是318国道在甘孜州雅江县境内的著名路段。公路在这里连续绕出十多个回头弯,海拔高度迅速爬升,被誉为“川藏线上最美的森林景观区”。
在第一道弯外的草丛中,藏着一株株康定云杉树苗。“这是今年春天从苗圃移栽出来的。”雅江县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八斤告诉记者,为确保成活率,他们带土移栽,128株树苗仅2株死亡。
康定云杉是生长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特有树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然而,这种树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所幸约10年前,科学家在雅江县发现一株,成为迄今发现仅存的野生康定云杉。
抢救工作随即展开。李八斤带领护林员采集种子在苗圃培育。最初总是失败,他们反复调整水、肥、温度,“像管‘奶娃子’(婴儿)一样照料”,终于成功培育出300来株小树苗。这些树苗在温室里培育两年后,移入大田,5年后长到10多厘米高,今年才首批尝试移栽上山。
“目前来看,小苗在野外长得很好,但要顺利熬过这个冬天,才算成功回归自然。”谈到这儿,李八斤十分激动,他希望这里能成为康定云杉重获新生的起点。
在甘孜,抢救珍稀物种的故事还有很多。五小叶槭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分化出的一个濒危树种,自然繁殖非常不易。雅江县种苗繁育基地员工杨安已到退休年龄,仍坚持工作,因为他一手照料了五六年的一批五小叶槭明年才能移栽上山。“这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怎能半途而废呢?”雅砻江冬麻豆主要分布在河谷,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新龙县国有林保护管理局经过艰难培育,累计育出幼苗40余万株,完成野外种植1000亩。
“待到春风来时,珍稀树种连片成林,漫山花开,绿浪荡起,那将是我最骄傲的事儿!”李八斤的梦想,正是许多抢救濒危树种的造林人的梦想,更是无数投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甘孜人共同的梦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四川省石渠县首次拍到和发现红斑高山蝮蛇新种踪迹
一位摄影师在石渠县正科乡地理孔村境内拍摄到了“红斑高山蝮”蛇踪迹,这是2017年12月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发现这一蝮蛇新种后,首次在石渠境内发现和拍到。 [详细] -
太乖了!摄影爱好者偶遇血雉光顾四川省炉霍县纳瓦沟
2月26日早上9时,9只血雉悄然光顾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宗麦乡纳瓦沟。当地摄影爱好者刚好在附近拍摄牧场的景色,却不想在这里偶遇了乖巧的血雉。[详细] -
四川省色达县:首次拍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爪水獭冰面捕食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途经翁达镇旭尔沟村附近的色曲河流域时,意外拍到一只正在觅食的动物,经鉴定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爪水獭,这是当地首次拍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爪水獭在冰面捕食的画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