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来青海,圆你一个“生态梦”

发布时间:2021-11-15 14:11:00来源: 新华网

  长云雪山、三江之源。在青海,不变的是广袤无垠的草原、雄伟神秘的雪山和奔腾不息的江河,改变的是发展的面貌与步伐。通过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越来越多的游客背上行囊,来青海寻找高原独特的生态之美。


西宁市湟中区上山庄村花海。新华网发(周玉财 摄)

  心之所向 牵手诗与远方

  2018年,24岁的任佳慧为追寻《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背后的故事,第一次踏上了高原旅途,来到了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这个出生在河南的姑娘,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青海的故事,表达着对青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在她看来,青春就是用炙热的双手和轻盈的脚步,抚摸和丈量自己热爱的每一寸土地。

  任佳慧是一名烘焙师。2020年,她再次来到青海,并选择留在西宁市生活,独自经营着一家甜品店。她把激情和喜爱融入在一个个甜点中。除了经营小店以外,任佳慧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她乘坐旅游专列去茶卡盐湖、自驾去翡翠湖,她见过凌晨4点在龙羊湖捕鱼的渔民,接受过“两弹一星”精神的洗礼。“当遇上三江之源,才知道绿水青山是青海的优势和骄傲。”任佳慧说。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扎龙沟秋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每一个来过青海旅游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是大自然“匠心独运”的山川湖泊,还是仿佛会“开口说话”的历史文物,青海总是等待人们去探索了解。忘不了青海湖和茶卡盐湖的浪漫,身临其境拥抱大自然;忘不了在大草原上奔跑的畅快,体验这片热土的宽广与豪迈。也许,这正是诗和远方打开的正确方式。

  发展旅游 需让生态先行

  “来青海不虚此行。”近年来,青海省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从未停歇探寻的脚步。既要充分发挥生态价值,也要履行生态责任;既要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也要积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目前,青海省基本建立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第一批国家公园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位列其中,成为青海省首个国家公园。至此,青海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公园1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自然保护区7处、风景名胜区1处、水利风景区13处、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19个、地质公园7处、沙漠公园12处,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统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为载体的多类型目的地体系,基本建立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


游客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油菜花田中拍照。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省把生态教育、环境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类生态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推出了生态研学、高原康养、湿地观鸟、自驾越野、森林养生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形成了大美青海观光之旅、生态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等100条生态旅游产品线路。同时,青海省还建立对口援青、西北协作区、沿青藏铁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旅游联系机制,成立文旅产业联盟,再造“东出、西进、南下、北上”的全方位开放格局,积极构建大区域、大流域循环的生态旅游联动体系。

  整合资源 青海瞄准机遇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是基础,打造是关键。青海守护的每一寸绿水青山,不仅在于对外展示,更有共建共享的内在需求。为了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优势,青海省文旅部门倡导社区参与、共建共享理念,引导农牧民通过农(牧)家乐、自驾营地接待、景区管理维护等有序参与生态旅游业,把潜在的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文旅品牌能“增值”。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数据,今年1至9月,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394.85万人次,同比增长25.1%,旅游总收入299.98亿元,同比增长31.1%。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翡翠湖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网 潘彬彬 摄

  目前,青海省整合生态旅游资源,优化生态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提升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旅游等规模和水平,打造青海湖、三江源等世界级生态旅游品牌。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冬格措纳湖。新华网发(宋忠勇 摄)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既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又能展示生态高地的大美;既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能推动现代文明交流;既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又能改善民生福祉。“生态旅游产业是幸福产业、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团结、传播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宁说。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