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澎湃六国一条江,“源”绘青藏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1-11-26 11:01:00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澜沧江上游的网状水系纵横交错,绘就壮美画卷。陈晓 摄 

  
在全国援建力量的支持下,一座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屹立于海拔37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陈晓 摄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66岁的退休管护员向秋拉姆,时常来到保护区,喂食初冬下山觅食的马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莫鑫 摄 

  澜沧江,发源青海,流经西藏、云南,出中国国境后被称为湄公河,经东南亚五国注入南海,它的源头是什么模样?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7752户藏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有一位管护员,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守护“中华水塔”的一方净土?

  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位阿妈50年坚持初冬时节喂食下山“求助”的马鹿,她与山野精灵之间结下了怎样的情缘?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11年前曾遭遇大地震,各方援建后新生的玉树如今是怎样一番新颜?

  西藏自治区察雅县吉塘镇,从昌都市区前往邦达机场的必经之地,空港经济如何赋予这处山窝里的小镇以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日前,由青海省委宣传部发起,西藏、云南两省区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2021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大型采访活动顺利举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与海内外20余家媒体的近百名记者,十多天时间驱车数千公里,在青藏高原上,寻访澜沧江上游江源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一户一岗,守护青藏绿水青山 

  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沿214国道一路向西,驶向澜沧江源区,一路上雪山、怪石、高原、草地……绚烂的景色在200多公里的公路上不停变换。

  不经意间,车辆已到达杂多县境内,一川碧水从两山之间穿过,时而如青色玉带,时而如白色苍龙。这,就是扎曲河——澜沧江从青海经西藏、云南流向澜湄下游五国最初的模样。

  澜沧江源园区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果宗木查、昂赛两个保护分区,面积1.37万平方公里。园区所在的杂多县素有“澜沧江源第一县”“中国雪豹之乡”的美誉。

  “我们在园区内实行‘一户一岗’制度,全区7752户居民每户都有一人被聘为管护员,共有3万多名群众投入到澜沧江源园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牟永红介绍。

  木拉是杂多县昂赛乡的一名生态管护员,他负责巡查的昂赛大峡谷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域。“一次巡查通常要持续10天,下雨刮风也要坚持。”木拉说,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尽全力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

  让牧民担任生态管护员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项探索。2016年3月5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按照《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的规定,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合理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聘用国家公园内符合条件的居民为生态管护员。

  澜沧江源园区生态管护岗位的“一户一岗”制度,让不少牧民从放牧者向养护者转变,成了建设国家公园的主力军。

  “以前大家总认为,保护生态,就要把老百姓都搬出来,而澜沧江源园区的生态保护恰恰证明,江源的生态保护需要老百姓的参与。通过设置‘一户一岗’引导江源群众从发展牧业向生态公益岗位转变,这也是更加以人为本、贴近自然属性的生态保护理念。”牟永红说。

  实行“一户一岗”制度5年来,园区内没有发生过盗猎、盗砍事件,没有出现河道破坏、砂石滥采等问题,再加上园区内没有任何一家污染企业,江源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

  “我们不光要做好保护工作,更要探索出发展国家公园的好政策、好办法!”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尼尕介绍。

  身着一袭藏袍、体格魁梧的康巴汉子尼尕,对园区内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了然于胸。除了日常工作,他还经常深入一线了解群众对国家公园的看法和期盼,对于牧民救助野生动物的曲折经历更是如数家珍。

  “设立澜沧江源园区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老百姓为了保护好‘中华水塔’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牺牲,在乡村振兴的当下,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园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尼尕说。

  国家发改委2018年1月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遵循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管经分离、多方参与”的特许经营机制,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存在感、获得感,共享国家公园红利。

  为提高澜沧江源园区牧民的收入,园区现已获批试点开展澜沧江大峡谷览胜走廊、雪豹自然体验等特许经营活动,累计为园区牧民增加收入100余万元,民众切实享受到了国家公园的生态红利。

  “在5到7天的生态体验行程里,访客既能欣赏到青藏高原的山川壮美,又能见到雪豹、金钱豹等澜沧精灵,还能体验地地道道的格萨尔文化。最重要的是,经过系统培训的牧民不但能够指引访客近距离接触三江源的一草一木,同时也能有效防止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尼尕说。

  生态项目的特许经营,让当地牧民尝到了参与生态保护的甜头。在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进程中,澜沧江源园区在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路子。

  和谐共生,保护青藏生物多样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白扎林场,平均海拔3900米,年平均气温3.9℃左右。记者来到白扎林场深处的尕尔寺大峡谷时,秋意正盛,金黄色的草甸、层林尽染的山峦、远方的雪山共同绘出“秘境”般的高原秋日画卷。

  “猴王”带领成群结队的藏猕猴下山喝水,远处的草原,一群牦牛静静地咀嚼秋草,一转头,几只岩羊正在不远的陡峭山坡上演着凌波微步的“绝活”……

  “岩羊是雪豹、金钱豹、金雕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的‘口粮’,近年来岩羊数量的增长,也让雪豹数量明显增加,囊谦县总共9个乡,每个乡都在最近两三年里发现过雪豹的踪迹。”囊谦县白扎乡乡长才仁丁增说,整个澜沧江源园区的雪豹数量预计已超过300只。

  随着青海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雪豹、棕熊等野生动物数量增多,领地不断扩大,有时会与当地牧民产生“摩擦”。今年三月,杂多县昂赛乡的管护员阿扎就亲历了一次雪豹“入侵”。

  “那是一天中午,一只雪豹突然窜进牛栏,咬住了一只小牛犊,结果遭到一旁牛妈妈的‘还击’,雪豹被牛角顶伤后躺在地上奄奄一息。”阿扎说,他将情况汇报到乡政府后,当地立即组织救助雪豹,两个月后,这只雪豹伤愈,被放归自然。

  “谁来为被雪豹袭击的小牦牛负责呢?牧民自行承担损失吗?”记者问。

  “我们的牦牛都是有保险的,被雪豹咬了,有‘人兽冲突保险基金’赔偿我们损失。”阿扎说。

  为减少牧民损失、防范牧民报复性猎杀等行为出现,2019年杂多县引入牲畜保险机制,中央、省、县财政补贴85%,牧民支付15%。当地牧民家畜遭受野生动物袭击或雪灾致死可获得相应赔偿。

  向南驶出囊谦县,便进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境内。“昌都”在藏语中意为“两河汇合口”。在这里,昂曲河与扎曲河交汇,一同汇入澜沧江。昌都市处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西藏的东大门”,历史上是“茶马古道”要地,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

  “嗦嗦嗦……嗦嗦嗦……”

  记者刚进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鹿场,就望见远处金黄色的草原上,藏族阿妈向秋拉姆向山野呼喊,不一会儿,几十只马鹿从远处汇向阿妈,享用着她为它们精心准备的芫根和盐巴。

  西藏马鹿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昌都市类乌齐县,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类乌齐成了马鹿等众多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天堂。

  16岁入党的向秋拉姆今年66岁,退休前是保护区的管理员,今年她已光荣在党50年。

  “我15岁那年,同村上山放牧的牧民捡到3只刚出生不久的野生小马鹿,听说马鹿妈妈已经不在了,我就产生了抚育它们的想法。”

  对向秋拉姆来说,3只小马鹿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那一碗碗节省下来的糌粑和走遍左邻右舍讨要来的牦牛奶,喂肥了小马鹿,也见证着青年时期的向秋拉姆与它们结下的不解之缘。

  在向秋拉姆的精心照料下,3只小马鹿逐渐长大。在身边长辈的建议下,她万般不舍地将马鹿“赶出”家门,让它们重新回到山野中。

  数年之后,马鹿下山觅食之际,向秋拉姆带着准备好的芫根、盐巴等食物早早等候。在鹿群中,她一眼就认出了当年救下的3只马鹿。

  “它们还记得我,走过来向我打招呼,我用糌粑拌上土盐喂它们吃,这是它们最爱吃的食物。”回忆起那一刻,向秋拉姆眼中洋溢着幸福。

  向秋拉姆保护马鹿的暖心之举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感动了村里的牧民们,大家自发与向秋拉姆一起在初冬时节喂食马鹿。

  1988年,西藏珍稀野生动物考察队在类乌齐县西部设立马鹿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成立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保护区里现存野生马鹿超过3500只,与2005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刚刚成立时相比,马鹿的数量增长了30%。”类乌齐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拉巴次仁说。

  雪豹、藏猕猴、岩羊、马鹿……青藏高原上的精灵,为每一位经行于此的旅者讲述着一段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更为“美丽中国”的绿色画卷绘出一幅幅“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靓景。

  八方支援,建设青藏美好家园 

  登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的当代山,周围山峦绵延起伏,朵朵白云在空中缓缓游动,碧绿的巴塘河穿城而过,一排排现代的建筑装点着城市。

  “这里是学校吗?那里是医院吗?那座造型奇特的建筑是博物馆吗?”游客指着山下新玉树的建筑,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定格美丽瞬间。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受灾总面积3.58万平方公里,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更是满目疮痍。

  在党中央关怀和全国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各方援建力量的支持下,如今的玉树已焕然一新,新学校、新医院、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生态湿地公园……各项城市基础设施齐全,相应配套完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屹立于海拔37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之上。

  走进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一面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市区街道、生态保护区等点位的实时监控影像。一旁的工作人员通过管理系统实时调取各项便民服务、政务服务的办理进度。

  玉树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才旺巴德介绍,网格化精细管理运行效果突出,目前共受理案件30000多起,办结率达85%,为智慧新玉树发展保驾护航,为政府了解百姓诉求提供准确信息,提高服务群众满意度。

  据了解,自2015年起,玉树市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以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城市照明、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等多项业务为支撑,积极应用各项先进技术,建成集“人、地、物、情、事、组织”社会管理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打造青南地区高原智慧城市。

  距离玉树市3公里的禅古村,是地震时受灾最严重的村之一。地震后的11年间,村内建起了整洁宽敞的民居和幼儿园,公交车直达村口,各种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座扎曲河畔的藏族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禅古村先后通过砂石厂承包、整合产业扶持资金购置商铺、实施光伏扶贫项目等方式,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村民每年人均收益达万元以上。”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讲解员江永介绍,为解决养老难,禅古村内设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膳食供应、生活照料等服务。

  今年65岁的村民尕玛松昂独自在家居住,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日间照料中心有很多朋友,村干部也会经常来看望老年人,村里的老年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2019年,随着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禅古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如今站在新起点,禅古村两委积极谋划,打算依托附近的勒巴沟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小吃街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70年来,农林牧副业总产值增长了191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16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近10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百倍。

  从青海玉树来到西藏昌都,同样是一派发展新貌。走进昌都市察雅县的特色小镇吉塘,一座样式新颖、造型独特、极具藏式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这是广东省援建的吉塘镇中心小学教学楼。

  学校内设施完善,操场、多功能教室、工作坊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老师正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授课,面对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图片展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所现代化学校仅仅是“网红”吉塘镇的一角,离学校不远,有一条干净整洁的商业街,酒吧、餐厅、书店、奶茶店等“网红小镇”的必备元素一个不少,远处还有为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发展特色小镇而兴建的易地搬迁工程“广东新村”和温泉度假酒店。

  吉塘镇是从昌都市区前往邦达机场的必经之地,距离昌都市区64公里,距离邦达机场6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吉塘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5年,按照西藏自治区总体部署,察雅县全面启动吉塘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此后,察雅县投资数亿元在吉塘建设标准化学校、医院、垃圾填埋场、排洪渠等基础设施,还利用当年广东省对吉塘的援建资金完成了对高海拔地区农牧民的生态搬迁,老百姓们住进“广东新村”的那天,脸上笑开了花。

  “易地搬迁完成后,居民借助吉塘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蔬果、生态农业观光、奶牛养殖等产业,许多居民也在温泉酒店、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中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吉塘镇党委书记李彦秋说,他从四川来到吉塘工作,对吉塘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澜沧江沿途流经之处汇聚的生态之美、物种之灵、发展之劲,让人们相信,江源人民的福祉将会如这江水一般,绵延不断,滔滔不绝。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