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的乐土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腹地,跨金沙江和澜沧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81640平方公里,以滇金丝猴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森林生态系统、板块碰撞带等地质遗迹为其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滇金丝猴保护区,研究滇金丝猴的首选地,同时也是冷杉属树种的荟萃之地。保护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34个热点地区之一。
在保护区设立之初,滇金丝猴的数量估计不足500只;1995年,调查的数量约800只至1000只;2004年为1200只左右;2010年,监测数量为1500只左右。目前,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已达2300余只,占全国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70%以上,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树立爱猴护猴意识
“我起得比猴早,睡得比猴晚,这样的日子已经15年了。”家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塔城村响古箐小组的村民余小德说,“除了观测猴群变化、还要劝导大家爱护生态环境,有时还要配合科研人员和志愿者开展科研调查,记录猴子的行为,比如动作、饮食、地位变化、繁殖等等。”
护猴人、管理员、护林员,像余小德这样多重身份的村民有28名,大多住在塔城村响古箐小组。响古箐地处白马雪山滇金丝猴保护区内,这里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够近距离观察野生滇金丝猴群的“窗口”,有10多个科研、保护机构在此工作。
村民余建华今年69岁,已跟了猴群28年。“20年前,滇金丝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最开始一见到人就跑,大家跟了10多年才和猴子建立起‘友谊’。保护区刚建成时,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通过多年努力,村民开始理解,逐渐树立起了保护环境的意识。现在,公园内共有69只滇金丝猴,由9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都配有一个护林员。大家的工作除了保证猴群的生活环境稳定,还要观察记录猴群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说到响古箐猴群,余建华如数家珍。
从过去猴群见人就跑,到如今猴群下山来觅食,响古箐的村民和滇金丝猴群的距离不断拉近。“好几次遇到上山采药的人,他们都说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砍树,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这种猴子,那时我心里就特别自豪。”余小德说。
野外种群数量显著提高
2021年8月,响古箐猴群迎来了新成员。“按照猴群习性,每年的1月到5月是猴群的生育高峰,2021年8月20日才出生的小猴来得有些晚,所以我们叫它‘晚来’。”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管理员余秀珍笑着说,“‘晚来’的降临对我们来说是件喜事,这说明猴群的生存条件和营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成效。”
保护区建立最初的20多年里,滇金丝猴2年至3年才会生育一次,因婴猴成活率低,野外种群数量发展十分缓慢。通过近几年培养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给村民家中安装太阳能,发放高效火炉,解决砍树烧水做饭的问题后,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同时,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游客和村民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物的意识。此外,科研和工作人员对猴群疾病防控、科学管护等领域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使野外猴群的种群数量有了明显提高。
近年来,迪庆州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重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推进了全州境内尤其是动植物保护地的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森林覆盖率提升到了去年的77.63%,极大改善了野生动植物生长栖息环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条件。
“林子多了密了,对滇金丝猴保护来说无疑是好事,保护滇金丝猴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也是保护一条生态链,甚至整个生态环境。拿猴子喜欢的食物——冷杉上的长松萝来说,前些年只有在海拔高的落叶林中常见,它还能‘监测’环境,稍微有点污染就不能存活。现在生态改善后,长松萝的分布越来越广,猴群的分布也随之改变。”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救助站站长赖建东介绍,以响古箐猴群为例,从2009年到2019年,共有77只婴猴降生,成活68只,成活率达88%。
群众参与探索发展新路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维西片区涉及6个乡镇、24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共4万余人,这里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村民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高。
2009年,保护区工作者们开始探索一条建设和谐自然保护区的新路子——社区共管,通过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管理,促进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让保护区内的村民们成为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同频共振的最大受益者。
为提高社区自身发展能力,切实解决村民生计问题,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通过自筹资金和外部援助,在塔城镇保护区及周边的29个自然村(保护区内6个、周边23个)开展了多种社区共管、保护生态项目。其中,减少木材利用的项目有普及白芸豆秆替代木柴、发放铁丝网栅栏、推广节柴炉、水泥瓦替代木头板,以及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沼气池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滇金丝猴及它们的栖息地,我们在村里开展各种培训和讲座,如野生动植物识别、红外相机的使用、社区巡护方法、社区传统文化传承、中草药种植、养蜂技能等,把村民实用技能‘请进来’。此外,组织社区村民‘走出去’,探索发展之路,先后组织塔城村的村民10余批200余人到昆明、大理、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学习取经,现在这些村民基本成了致富领头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维西分局局长钟泰介绍。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社区共管归根到底还是需要社区自己来主导,致富路还是要村民自己来闯,才能实现村民自愿开展保护行动。”钟泰总结,“不仅如此,作为保护区管理部门,我们还要持续关注社区发展,为社区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技术等帮助,同时为社区制订科学的发展计划,制订相应的规范和制度,让社区群众在参与保护的过程中受益。只有做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社区共管这一保护区管理模式才能永远具有生命力。”
目前,社区共管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出来。例如,保护区在塔城托落顶推广了36台太阳能热水器,每年直接降低森林资源消耗144立方米、节约农村劳动力720个、节约资金3.6万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云南迪庆:开展专项防火行动 守护滇金丝猴栖息地
为主动防范化解滇金丝猴栖息地森林火灾风险,近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迪庆大队到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开展专项防火行动。[详细] -
38年,守护滇金丝猴
仰天鼻、粉红唇、大眼睛的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年来,滇金丝猴从13个种群1000至1500只,增至23个种群3300只以上,其中约六成都生活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 -
探访“雪山精灵”——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和藏东南一带的高寒原始森林,被誉为“雪山精灵”,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