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垃圾分类的“刚察样本”

发布时间:2022-03-14 09:54:00来源: 青海日报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既关乎整体生态环境,也影响个人生活质量,是一件关系社会文明的大事,还是一件影响国家绿色发展转型的实事。

  3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业秀沟的垃圾高温热解站,现场工作人员正忙着分拣垃圾,他们筛选出可以热解的垃圾,用铲车放置到带有破碎设备的履带上,随着机器的阵阵轰鸣声,这些垃圾成为灰渣。

  据刚察县城管局保障办公室副主任张梦华介绍,该县县城及周边乡镇牧民的生活垃圾,每天都要集中收集到这里,经操作人员人工筛选后,由机械给料系统输送至高温热解气化系统主体内,对垃圾进行热处理,产生的废气通过烟气深度净化系统净化达标后排放,有效减少了生活垃圾填埋对周边草原、水源和大气的污染。

  她告诉记者,生活垃圾智能化高温热解处理设备投入运行后,每天可焚烧处理县城及周边地区所产生的生活垃圾15吨。

  “该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系统,于2017年3月由县生态环境局建成并交由我局试运行,一期为一套总投资502.7万元的日处理10吨热解系统,二期为2021年初投入580万元建成的热解系统一套,日处理垃圾20吨。现一、二期系统并机运行,保证每日生活垃圾100%热解处理。”县城管局副局长韩琼说。

  每天清晨,两种不同颜色的垃圾回收车行驶在刚察县城的各街道及小区,按不同类别收集垃圾。我们跟随其中一辆绿色垃圾回收车进入金发A区,3号楼前整齐摆放着红、黑、绿、蓝四色“分类垃圾桶”,分别是“有害废物”“可收回废纸/金属”“可收回塑料/玻璃”及“其他废物”四种,小区因地制宜设立了宣传栏、示范点。

  垃圾分类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分类,要首先确保垃圾分类前端环节的顺利运行,这不但需要建立规范标准、提供设施保障,最关键的是要转变群众长年累月形成的生活习惯,否则垃圾分类就无法落实。

  2021年3月伊始,刚察县开展“垃圾不落地,出门即分类”的垃圾处理模式,很快在全县8个试点小区及校园和各单位大院推广。现如今,在县城里行走,总能看到摆放整齐的红、黑、绿、蓝四色垃圾桶。很多城镇居民已习惯按类别往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中投放。

  此外,刚察县城管局积极与社区对接,分期分批分时段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看到有居民拎着装有垃圾的袋子前来,工作人员立刻迎上前,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引导居民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将散落在地的垃圾捡拾到垃圾桶内,保证垃圾桶周边干净整洁。

  下午4时多,在金发小区的垃圾回收点,县城管局负责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杜占萍正不厌其烦地给一位大姐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阿姐你好,我看一下你要扔的这些垃圾,纸类应该尽量叠放好,不要揉成团,纸板也要拆开叠放;食品包装盒应折叠压扁;瓶罐类物品里的东西要倒干净后再扔进垃圾桶……”

  显然,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层面全力以赴,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

  为此,刚察县政府及下属各街道、社区分别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制度规范、协调部门联动、深入社区基层,通过人性化服务带动精细化管理,提高垃圾分类的社会参与度和正确投放率,着力促进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

  与此同时,县城管部门抽调专职工作人员成立宣讲小分队,采取入户宣传,分发宣传材料,入社区、入学校、入单位宣讲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以孩子带动家长,一家带动一单元,一单元带动一栋楼,一栋楼带动一小区的做法,逐步使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推行开来。

  记者在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现场看到,除了发放宣传手册,在宣讲小分队队员的组织下,“让垃圾回家”“四色垃圾桶”等小游戏也轮番上场,志愿者们按照宣传手册上的分类方法,帮助居民把垃圾分类后投入相应的垃圾箱,队员们还用提前准备好的小礼品来表示对居民配合的感谢,一系列活动吸引了群众前来参加。

  宣讲队员和社区居民一起通过垃圾分类小讲堂、垃圾分类区角建设以及创意手工制作等环节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在区角建设环节中,社区居民在宣讲队员的带领下,创设了垃圾分类主题墙,并宣读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倡议书。

  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为严防“源头分类、中端混运、后端混合”问题出现,刚察县政府加强监督考核,通过城管部门专营收运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等措施,加强对既有分类小区的长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混收混运的监督管理。

  刚察县副县长仁青说:“良好的生态环境,代表着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县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为此,妥善处理并解决好生产生活垃圾问题,减轻其对青海湖周边环境的影响,全县干部群众正上下同心、同频共振,有效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治理实践的全过程。并由此,持之以恒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县建设,同心亮出“青海最美”生态草原这张金名片。

  今日青海湖,不论是沙柳河上万千湟鱼竞自游的奇观,还是仙女湾湿地与普氏原羚近距离接触的心灵悸动,都会让你感受到湖之大美。这一切和谐的自然现象,无疑源源来自于人类呵护的付出。人们创造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激励更多人做环境保护的行动者,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