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科学院加强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
长江科学院“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创新团队”日前正式成立。新华网发
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创新团队”日前正式成立。这个团队将加强长江源鱼类栖息地以及裂腹鱼类的研究,为长江大保护提供必要支撑。
裂腹鱼又名齐口鱼、细甲鱼,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是亚洲高原地区特产的中小型鱼类,常生活于急流中。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李伟介绍,我国裂腹鱼类种数占世界裂腹鱼类种数的80%以上,主要有70个有效种和9个亚种,隶属于11个有效属,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作为我国特有鲤科鱼类,裂腹鱼在我国鱼类多样性中的地位堪比鲑鱼之于欧美鱼类,其中生存的小头裸裂尻鱼是裂腹鱼类中进化等级最高的种类,也是海拔分布最高的鲤科鱼类。作为长江源的关键鱼类,小头裸裂尻鱼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
图为长江源小头裸裂尻鱼成鱼。新华网发
李伟说,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气候环境恶劣且高原反应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裂腹鱼类的研究较为集中在分类和进化方面,裂腹鱼类栖息地(“三场一通道”)研究严重缺乏。以产卵场为例,70余种裂腹鱼中,仅青海湖裸鲤、四川裂腹鱼和短须裂腹鱼在产卵场研究方面有较为详尽的研究,其他裂腹鱼类的产卵场研究较少。裂腹鱼类栖息地研究的不足直接导致后续的栖息地生态因子研究无从开展,也导致当前裂腹鱼类保护工作受阻,是我国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一大短板。
李伟表示,保护栖息地是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途径,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是河流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行业,针对河流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生态调度、过鱼设施建设、栖息地水生态修复、下泄低温水和气体过饱和等研究和应用,其核心内容均涉及鱼类栖息地及其生态水文过程。因此,开展鱼类栖息地相关研究,是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
据悉,近几年来,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所积极加强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2019年起,水环境所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团队以第三极气候变化和鱼类栖息地研究作为战略目标,连续3年开展鱼类栖息地专项科考。2019年,水环境所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团队发现了长江源鱼类越冬场并初步揭示其形成机制,2020年实现关键鱼类人工繁殖,2021年精准定位关键鱼类产卵场并初步揭示产卵场生态水文需求。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气候变暖影响鱼卵发育?江源科考中的鱼类胚胎发育实验告诉我们答案
调节梯度水温、挑选鱼卵进入不同水温的培养系统,在长江源头的一处科考基地内,完成实验准备工作的李伟松了一口气。在接下来的几天,数百颗鱼卵将经受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存考验。[详细] -
青海水生生物保护见成效 长江源区鱼类资源呈增长趋势
2021年,三江源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渔业水域继续保持原生态,长江源区鱼类资源保存较好,甚至资源略呈增长趋势。 [详细] -
世界海拔分布最高关键鱼种首次实现规模化人工繁殖
生活在长江源头海拔4800米左右的关键鱼种——小头裸裂尻鱼,经过人工授精、孵化后,两万尾幼鱼苗生长良好。这标志着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实现对世界海拔分布最高关键鱼种的规模化人工繁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