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冯志勇:“口碑是最好的牌子”

发布时间:2022-07-22 09:54: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冯志勇:“口碑是最好的牌子”
图为冯志勇(中)走访慰问。(资料图)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 供图

  即便两鬓斑白,但冯志勇还是再次踏上了一段新赶考路——从几乎0海拔的上海出发,挂帅对口支援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2019年,时任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的冯志勇,挂帅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担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真正诠释何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但与前三批不同,冯志勇挂帅的上海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的这三年,面临一系列历史性节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开启乡村振兴,“十三五”规划收官、编制“十四五”规划,中央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会议,援青又迎十周年。同时,还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5.22”青海玛多7.4级大地震等。

  “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光荣,也是一场考验。”冯志勇说。

  “上海青”与“青海上”

  “上海青”——是这些年青海干部群众对上海援青干部人才的亲切称呼。

  但也巧合,“上海青”倒着读,成了“青海上”,这是上海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的期盼和责任。冯志勇还巧妙诠释说,上海青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广的蔬菜品种之一,能适宜不同气候环境,“上海青”象征着上海援青干部人才从几乎0海拔到4200多米,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拼搏精神。

  这三年,冯志勇带领“上海青”们致力于完善协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工作方法,齐心协力跑出对口援青的“加速度”。


图为冯志勇(中)走访调研。(资料图) 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 供图

  开展理论学习、大兴调查研究、深度融入果洛全州……冯志勇说,“只有真正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情感,才能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当作大事来抓,才能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三年来,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交支票不交责任”,狠抓项目过程管理,强化质量安全,落实主体责任,三年共推进实施对口支援项目238个,项目开工率、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连续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年来,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先后荣获第六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助力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各项荣誉,援青团队有21人次获得全国、上海市和青海省授予的荣誉,用优异成绩回报组织的信任与重托。

  “上海青”们的表现,让冯志勇充满骄傲。

  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冯志勇说,要把上海智慧、上海力量、上海温度传递到果洛高原。

  在果洛,最美观、最整洁的村落,无疑是近些年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村。

  但当置身草原腹地的果洛州甘德县江千乡恰曲纳村时,高原特色和现代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恰曲纳村可不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村,实为当地的既有村落。

  恰曲纳村从略显破败,一跃成为果洛高原乡村振兴示范村,这归功于上海援青干部主动探索乡村振兴整村推进模式。


图为冯志勇(中)在建设项目工地调研。(资料图) 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 供图

  “进入雪域高原伊始,我们就调研、讨论高原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冯志勇介绍,通过连续三年项目资金投入,别有一番新貌。

  冯志勇介绍,按照乡村振兴整村推进模式,以恰曲纳村为试点,规划先行,策划同步,整合房屋改造、桥梁建设、道路整治、垃圾低温热解等内容,一体同步实施,同时,在村域范围联动发展文创产品加工、饲草种植、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多种产业,成效显著,恰曲纳村也成为果洛州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对于高原乡村振兴,冯志勇表示,这应和新型城镇化成为果洛发展的“一体两翼”。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冯志勇介绍,上海援青干部人才按照社区化建设理念,持续加大农牧区人居环境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为高原牧区城镇化的发展助力。

  构建高原特色产业链条

  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在果洛,打造一项产业,是个难点,也是痛点。”对此,冯志勇提出,要以市场倒逼生产端,“围绕市场,先解决最痛的问题。”

  “果洛的企业,放在一个大市场内,几乎没有议价能力,也没有产品开发能力,只能抱团发展。”冯志勇推动建设农牧产品交易大厅、特种经济养殖基地、标准化养殖场、加工展销中心等,发动成立果洛州产业发展公益联盟,整合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特色种植业、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共同拓展市场。

  “以前我们用资金扶持合作社,要求合作社每年固定给农牧民分红,而不管经营好坏,其实这种分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深刻了解这个“痛点”,冯志勇牵头制定农牧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贴费管理办法。

  冯志勇介绍,在果洛,牦牛收购季集中在8月至11月。此时,收购企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但通过贷款发生的财务成本高,往往不敢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收购规模,削弱了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在援青项目支持下,果洛州出台了贷款贴息贴费的补贴政策,这样,企业的财务压力会马上减轻,引导企业主动投入,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冯志勇说。

  提升智力支援成效

  冯志勇与果洛州组织部门共同制定智力支援系列行动计划,以“传帮带培”模式,协助组织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赴上海挂职、进修、培训,重点推动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和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跟岗培训,推动落实各类培训班次60期、2500多人次参训。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冯志勇创新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首次利用援青资金面向社会招聘有资质的医务、教师人员,目前已有258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岗。

  “智力支援我们想牢牢盯住编制不足这个堵点,通过这种形式,能长期缓解全州基层教师、医生紧缺的问题。”冯志勇说。

  丰富教育帮扶内容。上海援青十二年来,教育领域投资占比最高,达到26.4%。

  “过去,我们主要抓硬件,如标准化教室、宿舍、操场等。”冯志勇说,为了强化中小学达标建设,每年均新建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维修改造教学用房、校园广场,购置配套教学设备。为了突出学前教育,每年根据学龄前儿童年龄结构梯次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

  但对于硬件,他也发现一个“难言之隐”。

  “教师应该是个体面职业,但有些学校学生住楼房、有暖气,老师住平房、烧牛粪取暖。”冯志勇说,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教师连住宿都不体面,教师这个职业怎么体面?教育又如何能体面?”冯志勇提出,“扫地式”解决这个问题,推动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如今的果洛高原,校园是当地“最美建筑”。

  “我们又开始拼命做软件文章,反复调研,看怎样让果洛草原的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冯志勇说。

  冯志勇提出把西宁果洛中学建设成为果洛州教育发展基地设想,推动构建“上海-西宁-果洛”三级渐进式教师培训体系,发挥援青教师教学研究作用。

  推进医疗卫生紧密合作

  近些年,“上海嘉定·光明使者青海久治行”白内障患者救治活动,成效颇丰。如今,上述活动已经跳出果洛州久治县,成为上海在整个果洛地区开展的特色品牌项目。

  但在医疗条件,特别是眼科医疗条件落后的果洛州,全面铺开这个项目,困难不言而喻。

  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和巡回医疗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上半年在果洛州大面积筛查白内障患者,固定好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后,下半年利用社会捐赠资金,从2000公里外的上海组织运输所需仪器,甚至包括优秀的麻醉师,天时地利人和,再集中开展一波手术。

  “这样把即将失明的老百姓,往返两地做手术的所有钱,都节省了下来。”冯志勇不无骄傲。

  而十多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也是冯志勇带领的上海援青团队的得意之作。

  “我们提倡没有房子盖房子,没有设备买设备,没有人才聘人才。”冯志勇希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能建设一个达标一个,“之后我们再通过援青项目支持上海各级医院和医疗资源与果洛州人民医院、六县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之间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加大远程阅片、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培训等远程医疗帮扶。”

  “如果没有信息化,我们单纯援助硬件设备,就会面临有了设备而无法科学、精准阅片和诊断的境地。”冯志勇表示,“现在牧民如果有需求,上海三甲医院专家就可远程阅片、远程诊断,甚至实现远程会诊。”

  但成效并非仅此而已。“生活在偏远牧区的牧民,如果想到果洛州看病,交通费、住宿费就是一笔不小开支。”冯志勇算了一笔账,“如今,县域就诊率达九成,体现了果洛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以前,有些乡镇卫生院连氧气瓶都没有。现在,我们的已经有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能提供弥漫式供养服务,这在以前都无法想象。”冯志勇有个心愿,希望在“十四五”收官之后,果洛的基础医疗在青南地区能成为一个标杆。

  2022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通报表扬数字健康典型案例(第二批)的通知》,果洛州的“重构现代化高原牧区医疗信息平台推动偏远地区医联体高效联动”榜上有名,成为青海唯一被通报表扬的数字健康典型案例。通报表扬的背后,不乏冯志勇的念兹在兹。

  对于上海援青干部人才,三年是锤炼党性、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的三年,也是凝心聚力、务实创新、拼搏奉献、和融共进的三年。冯志勇表示,“我们始终坚守信任、牢记职责、懂得感恩,接受了一场深刻的党性教育、生动的国情教育、现实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但在果洛,历时十二年的上海援青,却很少看见“上海援青”的大牌子。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冯志勇意味深长,“口碑是最好的牌子。”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北京市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抵达青海玉树

    七月的玉树,正值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天空湛蓝、草原翠绿。19日,随着JD520S次航班缓缓降落在巴塘机场,“大美青海 江源玉树”迎来了北京市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详细]
  • 用情怀与温度践行医者使命

    W020220715593715244958.jpg
    身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然而从浙江省跨越2600多公里来到海西州作为援青医生,继续他们的使命,更让人钦佩不已。[详细]
  • 三尺讲台担使命 高原桃李竞芬芳

    凭借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座右铭,德令哈一中支教团队不负使命,展现了援青人在高原上的忠诚与担当,也展现了援青人在柴达木的奉献与激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