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联合调研组赴四川、青海进行藏传佛教现状、格萨尔文化传承与发展情况调研

发布时间:2022-08-23 15:0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与藏传佛教发展研究》《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两课题组成联合调研组,一行5人于7月7日至8月7日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进行实地考察。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调查

  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中,课题组实地考察藏传佛教格鲁派、宁玛派、觉囊派14座寺院,召开现场座谈会14场、学术研讨会1场,围绕藏传佛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服务于国家建设、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健康发展等核心问题,与当地专家学者、宗教界人士、统战部门领导及驻寺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图为课题组在青海果洛州班玛县调研 摄影:姜凌志

  课题组认为,通过现场走访,在藏传佛教学经制度完善与实践、藏传佛教在文化领域中的转型与适应方面,各教派寺院自觉秉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以各大教派传统学修体系为主,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派的学修经验,各美其美,不断加强佛学修养,主动参与当地文化建设,充分发扬“慈悲为怀,感恩惜福”的佛教文化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学经制度建设方面,以阿坝州马尔康市昌列寺、果洛州久治县白玉寺、班玛县果芒寺和海南州香赤寺为代表的宁玛派寺院,在充分继承传统宁玛派修学体系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学习其他教派的学经制度,在将因明学、中观学等藏传佛教“精品课程”作为必修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和适度改革学经年限,以适应中青年学僧。在青海贵德县都秀寺,调研组发现,该寺在以甘肃拉卜楞寺学经制度为主体的同时,大力弘扬佛教和谐包容精神,狠抓僧人戒律,倡导“以戒为师”,严格管理寺院。近年来,都秀寺因戒律森严,教风良好,多次被评为省州县“和谐寺庙”。果洛州玛沁县拉加寺延续西藏色拉寺和甘肃拉卜楞寺学经体系,兼具显宗与密宗传承,形成了较为完备与稳定且长达25年的学经制度。在寺院学经院,课题组观摩了教学现场,认真听取介绍,真切感受到学僧们刻苦认真的精神。海南州同德县的石藏寺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一直以来遵循格鲁派寺院传统“五部大论”的学修体系,闻思修并重,清规戒律守持良好,寺院虽地处“三州交界”的偏远地带,交通不便,但学修体系比较完备,除了传统“五部大论”学习以外,还非常重视传统大小“五明”知识的学习,提倡学僧学习文化知识,尊重个性培养,学有专长,鼓励僧人考取传统学位。在同仁市隆务寺,课题组先后召开两场座谈会,与民管会及统战部门共同探讨该寺学经制度情况,现隆务寺设有显宗、密宗和时轮三大学院,设置有学制各为2年的13个年级,系统学习经律论“三藏”。在果洛州班玛县阿什羌寺,课题组重点考察了该寺在学修方面的调试。阿什羌寺虽以觉囊派修习传统为主,但也兼顾宁玛派修行法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本教派的学修内容。


图为课题组在青海果洛州玛沁县拉加寺学经院观摩 摄影:姜凌志

  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通过此次调研,课题组认为,以寺院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正在积极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通过自我调适与转型,不断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的座谈会上,佛学院院长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活佛列举萨迦班智达、十世班禅大师等高僧大德的事迹,回顾藏传佛教在民族宗教文化间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表达了僧众团体在国富民强的当下,愿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宗教文化对话、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愿望。班玛县果芒寺、阿什羌寺等寺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协调成立格萨尔民间藏戏团,致力于传承格萨尔藏戏文化、推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阿什羌寺还每年定期举办免费汉语培训班,邀请志愿者为当地村民免费教授国家通用语言,为当地村民的对外交往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石藏寺僧众大多精通蒙藏文化习俗,是一座民族团结、文化融合的寺院,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便利的宗教服务,而且僧众团结持戒守法,树立了良好的僧人形象。


图为课题组在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调研 摄影:姜凌志

  在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昌列寺投入人力物力,对寺藏文物古籍进行科学修复整理,推动实现文献数字化建设,倡导资源共享。阿坝县各莫寺博物馆展示了大量藏文化精品,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提供宝贵平台。

  在服务信众方面,昌列寺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转型态势,引导信众将佛教教义与爱国、感恩、惜福教育紧密结合,践行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传统;达日县查郎寺作为果洛草原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既是民族交往、民族团结的见证,也为开展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为课题组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昌列寺调研 摄影:姜凌志

  调研期间,课题组还在西宁宏觉寺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与藏传佛教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京藏古道》专家座谈会,与来自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社科院、青海省人民出版社、青海省因明学会等单位的1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西宁宏觉寺是历代班禅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汉藏满蒙等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也是青海省委统战部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点,以及省、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宏觉寺举办座谈会,既契合课题研究主题,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就“京藏古道”的历史意义,以及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还走访了四川、青海涉藏州县的统战和民宗部门并召开座谈会,悉心听取了广大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课题组一致认为,基层统战工作是连接政府管理部门与寺院的纽带,基层统战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统战工作要有恒心、爱心和慧心。新时代的统战工作,不断面临新挑战,只有继续发扬老一辈统战人优良的工作作风,积极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打造新时代“聚人心、汇力量”的统一战线。

  格萨尔文化调查

  格萨尔史诗作为藏族民间文化的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保护。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格萨尔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被誉为“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同时也是中国格萨尔文化资源最富集、表现形式最具特色、文化特征保持最完整、说唱传承人最多、影响力最广泛的地区之一。调研期间,课题组实地考察果洛州格萨尔文化博物馆、州图书馆、州文化馆,前往达日县格萨尔狮龙宫殿、甘德县德尔文格萨尔史诗文化村,在格萨尔遗迹、传承基地和各大展示平台,通过聆听格萨尔艺人演唱、观看格萨尔歌舞展演、参观格萨尔唐卡、雕塑群,深刻感受到格萨尔文化在果洛深入人心的“活态”传承。在进行格萨尔图像数据采集的同时,课题组还与果洛州知名学者居·格桑、格萨尔研究专家措吉多杰、青年才俊扎西东周等进行了广泛探讨。在班玛县召开座谈会,就格萨尔文化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如何进一步提升格萨尔研究和分享格萨尔文化成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课题组还前往班玛县文化产业园与土登伟色大师等画师进行交流。


图为课题组在青海班玛县文化产业园调研 摄影:姜凌志

  课题组认为,果洛州的格萨尔文化底蕴深厚,民间基础扎实,民众传承自觉。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深刻地融入到果洛州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间风俗和思想观念中,现有成果丰富多元,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发展前景。

  在风物遗迹保护方面,位于达日县的狮龙宫殿建于格萨尔王宫殿遗址之上,内塑有格萨尔及其30员大将和眷属的造像,收藏有百幅格萨尔史诗故事唐卡,博物馆内藏有众多年代古老、与格萨尔文化相关的文物,是全国格萨尔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全国《格萨尔》文化保护示范单位、青海省《格萨尔》文化研究基地,用雕塑、图像、文物遗存等多种手段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格萨尔文化。

  在传承基地建设方面,甘德县德尔文格萨尔史诗文化村以其数量众多的传承说唱艺人被誉为“史诗之乡”,近年来,当地年轻艺人在继承藏族《格萨尔》口头传统形式的同时,借鉴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新形式,创造出以《格萨尔》传统内容为依托的藏戏、对唱、弹唱,使史诗《格萨尔》由单一的艺人说唱形式向着多样化转变,为《格萨尔》传承与保护开辟了新天地;果洛州图书馆的“岭•格萨尔艺人之家”为果洛地区众多格萨尔学者、艺人提供了交流和切磋技艺的平台,是格萨尔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地;果洛州文化馆设立了专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圆光中的格萨尔”传习所,作为青海省《格萨尔》圆光文化传承基地,该传习所的成立为格萨尔圆光传承焕发新生机提供了重要土壤;在班玛县,由政府批准成立的藏戏团不少于10个,并有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其中,白扎寺的格萨尔藏戏团已历经三代传承,以藏戏为代表的格萨尔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民间。

  在对外展示平台建设方面,位于果洛州玛沁县的中国格萨尔文化博物馆是全国首家集中保护、展示和研究格萨尔文化的博物馆,较好地呈现了《格萨尔》史诗在民间传播中留下的丰富遗产和世界范围内的《格萨尔》研究成果;果洛州文化馆的《格萨尔》相关著作典藏室搜集、展示了已出版的《格萨尔》说唱本、格萨尔文化研究著作,是展示果洛州格萨尔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窗口;在德尔文史诗村的格萨尔文化博物馆内,以酥油花形式制作的格萨尔史诗故事塑像群展示了格萨尔文化传播的新样态、新形式。


图为课题组在青海果洛州文化馆调研 摄影:姜凌志

  果洛州格萨尔文化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软实力”,以区域文化集中展示的态势,深入且延伸到多个文化领域,成为民族团结、文化和谐、生活和美的象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个案。(中国西藏网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供稿)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