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定地震安置点的一筐南瓜
大渡河畔,四川石棉县王岗坪彝族藏族乡一处安置点里,地震救灾安置工作人员在给村民分发月饼时,一位老乡脚步蹒跚着把一筐南瓜送到他们手上。
这位走路不太利索的老乡名叫谢钦明,是王岗坪乡挖角村村民。10日上午,他到自家地里摘了十多个嫩南瓜,小心翼翼地装进背筐。要在往常,这些嫩南瓜是他家主要的蔬菜。挖角村土地稀少,寸土寸金,种点蔬菜相当不易。
9月10日,在四川石棉县王岗坪彝族藏族乡挖角村,村民谢钦明在自家菜地里摘南瓜。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种了四十窝南瓜秧,一年能结七八十个南瓜,我差不多每年都数。”谢钦明说,一会儿他还要再去摘一背筐南瓜送到安置点。
这个安置点里搭建了150多顶帐篷,安置了约500名群众和部分救援队员。安置点一角,就地搭了十余口大锅,附近村民自发前来帮忙,给大家做饭。救灾人员和被转移安置群众可免费在这里吃上热菜热饭。
“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好多人来帮助我们,我们也要行动起来!”谢钦明说,给大家送点蔬菜,尽点自己的心意。
9月10日,在四川省石棉县王岗坪乡安置点内,谢钦明(左)为安置点送来南瓜。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在安置点内,挖角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永霞拿着本子,密密麻麻记录了村民送蔬菜的情况:张金秀、王秀芳,腊肉30斤;蒋仕兰,酸菜5斤;谢钦明,新鲜南瓜一筐……几十位村民的捐赠信息记得清清楚楚。罗永霞告诉记者,地震后当天,这里就开始进行安置工作,周边好多老乡都自发过来帮忙。
谢钦明回忆,地震后很快就有各种救援队伍到达,转运伤员、安置受灾群众,场景历历在目。“我也要想想办法出点力。”
谢钦明最开始想去转运伤员,但是几年前他在山上修路时不幸跌倒,导致背脊骨折断,至今背上还有鼓鼓的一块,一直不能负重。他妻子想去安置点帮忙煮饭,但刚好感冒了,只能放弃。最后想到中秋节到了,他觉得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地里的南瓜。
9月10日,在四川省石棉县王岗坪乡安置点内,谢钦明为安置点送来南瓜。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老谢今年60岁,周边务工、种点瓜果和玉米,这些是他家主要收入来源。地震时,他正在附近干活。地震后他跑回家,房子没事,但供水断了。为解决饮水问题,他和很多老乡就去山上用桶接泉水。
9月8日,村里自来水终于恢复,村民们再也不用跑很远去接水。谢钦明知道,这肯定是救灾队伍帮忙抢通的,但他不知道是哪一支队伍。
这支为挖角村抢通水源的队伍有来自石棉县美罗镇的民兵。刚退伍的周睿与队友6日就进入了王岗坪乡,前两天帮助救援队伍上山勘察,运送物资,8日就进山抢修水管。他们一人扛着一截6米长、60多斤的水管沿着不断掉落碎石的山林攀爬,在一悬崖处发现了水管断裂点。
9月10日,在四川石棉县王岗坪彝族藏族乡挖角村,村民谢钦明在院子里晒玉米。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正当周睿绑好吊绳,悬在空中连接水管时,他的手机突然响起了地震预警警报。“那个倒计时很吓人啊,说是3级多的余震。”周睿说,瞬间山上滑下大量砂石,但自己又不能放手,否则刚接好的水管又要断开。在迅速接好水管后,大家沿着吊绳向下滑了30米左右,脚才着地。
“为了解决老乡的困难,我们再难也要上。”周睿说。根据统计,地震造成灾区8万余人饮水困难,目前已通过抢修管道设施恢复供水3万余人,延伸管道新辟水源解决供水1万余人,集中安置点安置解决3.6万余人的饮水问题。
现在,王岗坪乡挖角村村民又能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谢钦明说,“吃水不能忘记挖井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四川泸定地震灾区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受泸定地震影响,泸定县磨西镇、得妥镇等地商贸经济活动一度按下“暂停键”。最近几天,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推进,灾区生活秩序正有序恢复。[详细] -
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受损的110千伏输电线路转入灾后重建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13日透露,在泸定6.8级地震中受损严重的110千伏输电线路唐下线转入灾后重建(不影响用户供电),抢险人员正全力开展抢修施工作业。[详细] -
直升机助力电力灾后重建 46分钟完成山顶物资转运
“直升机起飞,山上卸货人员做好准备。”9月12日10时36分,雅安市石棉县王岗坪乡爱国村,看着直升机顺利起吊第一批货物,国网四川送变电公司抢险队队长易实通过卫星电话对110千伏唐下线29号塔位抢险队员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