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黄南迎饲草收割季 牛羊可吃到优质“压缩饼干”
图为饲草收割。马芝芬 摄
眼下正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脑山地区青贮饲草收割“黄金期”。该市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错地带,是甘青川三省交会的枢纽地带。
日前,记者来到同仁市黄乃亥乡日秀玛村,只见半山腰的梯田上,割草机、打捆机正协同作业,所经之处留下一道道草带,空气中弥漫着燕麦草的缕缕清香……田野里火热的劳动场面与金秋的美景,构成了一幅丰收图景。
图为饲草收割。马芝芬 摄
记者在秋收现场看到,收割机将大片燕麦草快速粉碎的同时,把一粒粒优质燕麦种装车,运往附近的储备库。燕麦草经过晾晒打捆,将成为牛羊的“压缩饼干”,这种“压缩饼干”具有产量高、纤维品质好、蛋白质含量高等诸多优点,是公认的优质饲草。
黄乃亥乡日秀玛村地处同仁脑山地区,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970米,耕地面积5592.59亩,人均耕地不足五亩。前些年,很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不少土地撂荒。
“土地贫瘠,缺资源缺技术,每天想破了头都不知道该怎么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日秀玛村党支部书记先卡加对记者“诉苦”。
图为饲草晾晒、打捆。马芝芬 摄
2021年,同仁市提出实施饲草产业振兴行动,在黄乃亥乡、曲库乎乡等半农半牧乡村开展耕地、劳动力入股的饲草产业股份制试点,着力打造饲草种植基地。
这让日秀玛村村民们兴奋了很久,也让村“两委”有了奔头。
2022年,村“两委”整合全村土地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以劳动力、耕地方式入股,目前合作社社员发展到250户,种植饲草5585亩,实现了“小田变大田”、资源变资产、土地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
“今年的牧草长势喜人,村民的积极性也特别高,所以这两天我们连续作业有一个星期了,一天能割50多亩,预计还有20天就能全部完事。”先卡加介绍。
如今,收割、打捆、拉运基本都实现了现代化机械作业,不仅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现在我们村饲草产业发展得好,不仅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还可以带动在家劳动力务工。”先卡加兴奋地说。
图为饲草打捆、储存。马芝芬 摄
记者采访当天,十几名村民正在地里晾晒饲草。“农忙时,几乎天天可以出工,每人每天能挣150元。”日秀玛村村民说。
饲草种植之初,日秀玛村村民扎西才让就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也成了合作社的长期员工,“我家一共有20亩地,一亩地折算为200元为一股,我还常年在合作社装草、开车,每年光这笔收入就超过3万元。”
村里的脱贫户仁青卡告诉记者,以前种植青稞每亩收入800元,且费时费力,“今年改种高产优质饲草,每亩收入1000元到1200元不等,荒地变良田了,收入提高了,种地的兴致也越来越高了。”
结合日秀玛村饲草发展情况,黄乃亥乡积极争取同仁市乡村振兴资金600万元,新建饲草料储备库、设备储备库及其相关的配套基础工程,项目建成后能够满足500多吨饲草储存。
“去年以来,同仁市紧紧围绕‘四地’建设要求,精准对标黄南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产业园区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有机农牧业。”黄乃亥乡党委书记斗拉太说,“从市场情况来看,优质饲草的需求量连年高涨不落,我们希望借此引导农户,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借以实现广大农户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从而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先卡加说:“我们这里原本山大沟深,经济发展落后,增收致富也比较困难。现在实施饲草产业振兴行动,青贮饲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种植规模、青贮质量、机械化利用程度和产销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不仅充分利用了撂荒地和低产田,还增加了民众收入,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对同仁市冬春发展畜牧养殖提供了基本保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黑土滩变身饲草地 美了草原富了民——青海省果洛州黑土滩治理采访见闻
“有了饲草种植基地,畜牧业冬季补饲和预防雪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多布旦说,如今,格多村生态环境越来越美,牧民的日子越过越甜。[详细] -
青海省称多县采访见闻:备足粮草好过冬
“饲草料是牛羊过冬必备的口粮。”看着眼前一捆捆青干草,日昂说,隆冬将至,尽早储备饲草料,已经是干部群众的共识。[详细] -
青海湖牧区投放饲草料助普氏原羚度春荒
入春以来,青海湖周边牧草青黄不接,普氏原羚觅食困难。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近日组织人员在青海湖边普氏原羚栖息密集区域投放饲草料,确保普氏原羚顺利度过春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