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保护好青海湖

发布时间:2022-10-18 10:02:00来源: 求是网

  湖面开阔,水质清澈;鱼跃鸟翔,雁鸣羚奔。蓝天白云下水天一色,“高原蓝宝石”青海湖展现出动人的自然之美。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在青海湖仙女湾听取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总书记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青海省干部群众坚决扛起保护青海、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责任,让青海湖在绿水青山间绽放出新的姿态。

  “大湖归来”,流域治理成效显著。在青海湖东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克土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举目远眺,绿色的生命力在沙丘上延伸。

  “海晏县曾经土地沙漠化问题严峻,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活,还直接威胁到青海湖的生态安全。”海晏县草原站林业工程师石德荣介绍,经过多年治理,如今治沙造林封育区的天然植被逐步恢复,苗木长势良好,在青海湖东北岸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保障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

  青海湖流域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海湖曾出现湖泊萎缩、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008年,青海省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2012年以来,青海省不断加大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流域植被、湿地恢复明显。2021年青海湖流域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5.28万亩,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湿地保护率达到69%;水体面积达到4625.6平方公里,整体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水质状况为优的比例达到100%。

  如今的青海湖,水位持续上涨,“大湖归来”,流域生态持续向好,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绿色空间不断拓展。

  “半河清水半河鱼”,生物多样性快速恢复。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在刚察县沙柳河畔的湟鱼家园,记者看到不少小湟鱼被放入水中。“瞧,这些满周岁的小湟鱼,先是在县上增殖实验站进行繁育,满一个月后送到西宁培育,满周岁后再接回放流到青海湖。”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渔业管护员张广义告诉记者。

  湟鱼,学名为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青海湖“草—河—湖—鱼—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每年5月底至8月初,成群结队的湟鱼从青海湖出发、逆流而上,上演“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洄游奇观。然而,曾经由于过度捕捞,湟鱼资源量一度到了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为了保护湟鱼资源,青海省近年来持续加大对青海湖的综合治理,加强水生态环境监测,采取了封湖育鱼、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游通道等保护举措,有效保证了湟鱼种群量的恢复。2021年,湟鱼资源量已恢复至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

  湟鱼种群的“起死回生”,见证着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的复苏之路。目前,随着生态环境改善,青海湖区域栖息水鸟数量达到57.1万余只,青海湖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青海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从不足300只的极度濒危恢复到2900余只。

  “关停是为了更好保护”,人与自然更加和谐。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沙岛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沙丘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但也给生态保护带来了挑战。“2017年8月,我们关停了沙岛景区,停止一切旅游经营活动,对景区进行封闭整治。”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关停是为了更好保护。如今,沙岛回归宁静,湿地多了,水鸟随处可见。我们还计划把沙岛打造成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基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调推进青海湖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陆续开展“青海湖大保护大治理大联合”、“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等行动,启动建设鸟岛观鸟基地、普氏原羚科研救护中心、湟鱼洄游观赏基地3个生态教育基地,积极打造仙女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教育基地”,加快推进青海湖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省级实验区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从三江源、祁连山到青海湖,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念兹在兹,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生动地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