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天路”打通十年,送光送暖助发展
近日,国网石渠供电公司工作人员骑马巡检,排查线路隐患。洛绒尼玛 摄
10月10日清晨,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尼呷镇恩康街,蔬菜店店主阎华兰新进的一车蔬菜到货了。她把一部分蔬菜摆进店铺,其余的都搬进了冷藏室。“这里昼夜温差大,冷藏起来蔬菜不容易坏。”阎华兰说,用上电力制冷的冷藏室,“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缺电,一度困扰着石渠县等甘孜州北路片区群众的生活,也制约着地方的发展。2012年9月21日,“新都桥—甘孜—石渠”(简称“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正式通电,为甘孜州北路片区各县解决了缺电难题。
从点亮一个家到温暖一座城,从架设一条线到编织一张网。通电十年来,这条“电力天路”为甘孜州北路片区源源不断地送去光和暖,也为该地区加快发展增添了更多动力。
打破甘孜州北路片区缺电瓶颈
石渠县是“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的终点站。全县常住人口在10万人左右,早年仅靠一个小水电站季节性供电,人均年用电量不足19千瓦时。
2003年,总装机容量为6400千瓦的鄂曲河水电站投产发电,石渠县的缺电难题有所缓解,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对当时的情景,阎华兰依然记忆深刻:“那时候冬天发电得叫人下河砸冰,还不能使用大功率电器取暖;为了大年三十晚上全县都有电照明,鄂曲河水电站要提前一周停电蓄水。”
2012年9月,“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通电。电力足了,甘孜州北路片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迎来巨变:大大小小的路灯在县城里亮起,各色各样的电器走进日常生活。
2003年开业的石渠县香德尼玛大酒店,曾经因为气候寒冷每年需要关门歇业2至3个月。自“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通电后,该酒店购置了两台分布式制氧机,并为每个房间都铺设了地暖。酒店大堂经理四郎吉说,如今,酒店营业额已经从2003年前的每年100万元,提高到每年近400万元。
有了电力保障,阎华兰也放心投资,为蔬菜店配套建起蔬菜冷藏室和冷冻库,提高蔬果品质,“现在县城多家大酒店的蔬果都在我这儿购买。”
助推区域经济振兴发展
随着“电力天路”而来的,不只是光明和温暖。十年来,充足的电力供应为甘孜州北路片区摆脱贫困并转向振兴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助力。
2018年5月,炉霍县宗塔乡6个村合力建设的七色草原生态度假村开门营业,为全乡贫困牧民增收找到一条出路。但随着游客增多,度假村的用电负荷逐渐增大,跳闸等情况不时出现。国网炉霍供电公司获悉后,立即组织人手为宗塔乡架设2公里线路,保障度假村的用电。
以度假村为龙头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宗塔乡不仅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还在牧旅、文旅融合方面积极探索着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10月9日,国网石渠县供电公司圣洁尚巴服务队的工作人员来到石渠县牦牛产业园区,为这个牦牛产业集群中心项目建设用电“把脉问诊”。
2020年,石渠县在长沙干玛乡建造牦牛产业园区,全面带动长沙干玛乡经济发展,国网石渠县供电公司积极对接园区用电负荷情况,并于2020年8月园区开工建造前完成了电力供应准备。
该园区在今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目前正辐射带动石渠18个集体牧场、24个优质牧草种植基地、485个家庭牧场实现产业增效、牧民增收。
今年3月,以电力数据为切入点,国网四川甘孜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还成立了甘孜州能源大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让‘新甘石’更好地服务甘孜州北路片区乃至整个甘孜州经济发展。”该公司董事长刘元生表示。
名词点读
“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
“新都桥—甘孜—石渠”电网联网工程是2012年四川省电网建设的“一号工程”。起于500千伏新都桥变电站,经220千伏新都桥—甘孜线路、220千伏甘孜变电站和110千伏甘孜—石渠线路,到达石渠110千伏变电站;总投资32.15亿元,新增变电容量240万千伏安,新建线路1015公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四川电网甘蜀改工程投运 甘孜电网外送能力提升37%
5月13日,康定500千伏变电站内,康蜀二线检测同期电压合格,合环成功。这标志着四川甘谷地至蜀州500千伏线路改接工程全线成功投运,正式进入24小时试运行阶段。 [详细] -
四川省甘孜州:将电力动脉延伸至州内每个角落
目前,结合“三区三州”项目建设,国网甘孜供电公司正在实施泸定、新龙等县独立供区电网建设,通过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有效满足全州各行各业用电需求。[详细] -
四川省甘孜州理塘输变电工程投运
“通电了。”6月19日19时6分,随着下坝变电站带电运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下坝35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