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隆宝:让长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高原高寒沼泽湿地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喜人景象。
青海省玉树州隆宝滩湿地(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保护区成为长江源头野生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达17目39科138种,养育了黑颈鹤、遗鸥、黑鹳等1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黑颈 、蓑羽鹤、灰鹤等2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从初建时的22只增至最多时216只,斑头雁由最初发现时的1000只增加到了上万只。新增黑鹳、琵嘴鸭、金鸻、扇尾沙锥、黑尾塍鹬、白腰杓鹬、林柳莺、赤颈鸫等108种,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群资源数量逐年增加。隆宝滩湿地已经成为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中的中亚-印度迁徙路线上重要繁殖地和停歇地,是青藏高原地区黑颈鹤和斑头雁主要繁殖地。
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同时,保护区又是青藏高原高寒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高寒沼泽湿地资源得到较好保护。隆宝滩湿地泥炭储量为172万吨,总碳库28万吨,维管束植物达44科132属224种,哺乳动物4目7科11种、两栖动物1目2科3种、鱼类1目2科3种,丰富的泥炭沼泽资源覆盖了几乎所有高寒沼泽代表性湿地动物和植物,拥有所有高寒沼泽所能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管护员(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十年来,保护区成为玉树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隆宝滩周边牧民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秉承“万物一体、和谐共存”生态价值观,坚持传统游牧轮牧方式,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智慧利用湿地资源。同时,设立社区共管试点村和自然教育试点学校,开展社区共建模式。实行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每月按时领取固定工资,牧民群众吃上“生态饭”。(文稿来源: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巴桑才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国首个黑颈鹤繁殖保护地建立至今黑颈鹤数量增长近8倍
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颈鹤数量从1986年保护区建立时的22只增加至如今每年稳定的180只,增长近8倍。[详细] -
国社@青海丨探访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功能区总面积10000公顷,保护区内主要植被类型为草甸和淡水沼泽,为水禽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详细] -
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现赤颈鸫
记者5日从青海多美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悉,受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委托,该公司日前在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调查,首次发现赤颈鸫。[详细] -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增加到134种
日前,青海多美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驻站监测人员协同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员环湖监测时,远距离发现一只体型偏大的鹬,最终确认为白腰杓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