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扎根若尔盖9年 他在高原上“修”湿地

发布时间:2023-02-03 11:25:00来源: 华西都市报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么玖 摄

  9年前,刚毕业不久的小伙子何鹏辉一头扎进了若尔盖湿地。虽说是本地人,但当时他并不清楚什么是湿地、湿地有何用。如今,草场覆盖面积变广了、草质量变高了、牛羊变少了、含水量变多了……9年来,他见证了若尔盖湿地的大变化。

  何鹏辉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虽说主要负责湿地保护修复项目,但他更喜欢和同事们到保护区内巡护,看保护区内水鸟嬉戏的场景,“既舒畅也满足”。

  湿地修复是怎么“修”的?如今成效如何了?在第27个世界湿地日来临之际,这位常年奔走在若尔盖湿地的“修复师”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讲起在高原上“修”湿地的那些事儿。

  牛儿走到哪儿

  “家”就安在哪儿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66570.6公顷,是以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比较有效果的是草畜平衡生态项目,我们逐步探索出了‘放牧+补饲+圈养’三结合畜牧模式。”何鹏辉说,位于保护区内的向东村,是若尔盖草畜平衡生态项目的试点村之一。

  2021年,一款生态环保、可拆卸的“牛圈”——巷道圈出现在了这里。经过1年试点,向东村的草场得到了一定恢复,草场质量也得到了提升。“限制固定面积内的放牧数量,多出的牛羊放进圈内饲养。”何鹏辉说,部分牲畜圈养让草原“减负”,但圈养也会出现一个问题:牛羊圈长期固定在一个地方,会对这个地方的草场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而换成巷道圈,拆卸便捷,牛羊走到哪儿,“家”就安在哪儿。“如果圈养地的草场出现问题了,就将圈移动到别处,让这块草场进行自然修复,或者撒一点草种。圈养地肥料充足,不管是人工干预或者自然修复,都很快。”何鹏辉说。

  牛羊圈养起来吃什么?对此,何鹏辉介绍,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施了一系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包括巷道圈补助、饲料补贴等。此外,还聘请草畜平衡管护人员,实现一户一岗,每人每年有额外补贴。“整体来说就是按照合理载畜的情况,限制一定范围内的牛羊单位,超出的部分使用巷道圈进行圈养,并补贴资金,在牧民不降低自身收入的情况下,让草场的承载量达到最合理的比例。”何鹏辉说,今年预计向东村全村12万亩草场将参与到草畜牧平衡生态项目中。

  湿地植被增加了

  含水量也变多了

  除草畜平衡生态项目外,当地关于湿地的保护与修复项目还有很多。何鹏辉介绍,从2015年开始他们做了很多尝试,除草畜平衡生态项目外,还有“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控鼠还湿”的湿地恢复工作方针。“限牧还湿是指在雨季来临,湿地蓄水期以及草场生长期的五六月至十月,限制牧民放牧,大概有半年禁牧期。”他说。

  此外,他们还选定了3000多亩草场,试点进行了连续5年的禁牧。“效果是有,但根据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5年有点长。”何鹏辉说,草枯萎后易引发草原火灾,也不利于草场第二年的生长,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全面禁牧最好控制在两年至三年。

  9年前,刚毕业不久的何鹏辉一头扎进了湿地。虽说是本地人,但当时他并不清楚什么是湿地以及湿地的重要性。“最初不是很了解,后来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也喜欢上了湿地。”他说,巡护、去现场看项目时,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心情也会格外舒畅。“我刚到保护区时,对湿地的监控还比较薄弱,现在做了信息化建设,远程就可以看到核心区的情况,也能看到花湖边的黑颈鹤、大天鹅。”何鹏辉说,此外,通过宣传工作的落实、草畜平衡等项目工作的实施,以前保护区内随处可见的牛羊也基本没有了。“湿地的含水量有了提升,植被覆盖面积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草场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何鹏辉说。如今,9年过去了,草场覆盖面积变广了、草质量变高了、牛羊变少了、含水量变多了……他见证了若尔盖湿地的大变化。

  近年来,通过系列保护修复措施的实施,若尔盖湿地资源总体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基本实现了补水、扩湖、修复湿地等目标。花湖湖泊面积由215公顷扩大到650公顷,水位提高52厘米;黑颈鹤从407只增长至1000只左右;保护区新增物种9种,加之最新二级进一级物种,使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原来的9种增加至17种。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