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趣闻

发布时间:2023-02-20 09:18:00来源: 香格里拉网

  
傈僳族群众展望新年。 (洛桑央宗 摄)

   
吹笙起舞。 (洛桑央宗 摄)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春节期间,放眼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无不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安顺苗族:坡上翩舞“亮花背”

  初春时节,安顺地区苗族同胞迎来了传统的“跳花节”,方圆几百里内的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到跳花坡上。坡上坡下,挤满了花团锦簇的人群,芦笙声、锣鼓声、唢呐声响成一片,声闻数里。 参加盛会的苗家新婚或已订婚男女青年背上的“花背”,格外引人注目。这种“花背”,从正面看是金丝银线绣成的各种图案;背后则是排成串串的银铃铛。随着舞姿,坡上亮光闪闪,铃声叮当,极为“抢眼”。“花背”是苗家的精华,精心制作,图案新颖,一层一层的绣品、织物,飞龙舞凤,榴红松绿,粗犷豪放,各呈异彩。制作工艺精湛:既有苗家传统工艺,又有引进的刺绣针法;既有蜡染镶边,也有金丝银线连缀。多层相叠,层层图案不一,不啻是一部苗家的《刺绣史》。青年男女在优美的芦笙中翩翩起舞,绚丽多彩的“花背”一片片展示在观众面前。“跳花节”,实际是苗族同胞亮技显富、夸耀劳动成果的擂台。

  黄平亻革人:吹笙起舞去“踩亲”

  “踩亲”,是黄平一带亻革人(亻革念gě,贵州少数民族的分支)同胞春季里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二或十五举行,节期3至5天,主要进行传统的对歌、吹笙、踩堂、赛马、斗雀等娱乐活动。 每逢节期,男女老幼穿戴一新,前往集会的寨子投亲访友,叙谈家常,共庆佳节。年轻的姑娘们则盛装银饰,成群结队去赴会。一路上放歌寻友,动听的民歌在山谷间回荡,令人闻之而醉。 “踩亲节”开始时,由有威望的芦笙师主持,他们依照传统的仪式,手持芦笙立于寨前的枫香树下,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摘一丫树枝,插到芦笙坪上,吹笙起舞。舞毕,将芦笙挂于树枝丫上。这时,青年小伙们方可吹笙起舞。 芦笙舞以两人为一组,每组跳一堂,芦笙坪上,便围成许多堂子,笙歌响成一片。姑娘们可选择中意的吹笙者,先围于堂旁听笙歌,然后经过低声商议,随笙入堂。舞至高兴时,吹笙小伙如钟情于某个踩笙的姑娘,则跳起“踩姑娘”舞来。只见小伙吹笙踏步,转动身体,故意用脚跟轻踩姑娘的脚尖。姑娘若是相悦,则随笙歌拍节,握拳轻捶男方肩背。此时,堂内笙歌不断,男女起舞者一前一后,你踩我捶,一来一往,场面热烈而又诙谐风趣。“踩姑娘”,既是娱乐的舞蹈,又是青年们特殊的社交方式。节日期间,人们各取所好,或赛马斗雀,或吹笙对歌,或在一旁观看欣赏,尽情欢乐。老人们唱起古老的歌谣,叙述祖先的经历;有的唱起酒歌,表达客主之间的心情。青年们则唱起山歌或盘歌,有问有答,互相盘问,测试对方的智慧,以寻觅意中人。很多青年男女通过这种独特的娱乐方式,为自己找到了意中人,成就一桩桩美好的姻缘。 

  荔波瑶族:院坝挥鞭“抽陀螺”

  正月里,荔波县瑶山瑶族村寨的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寨中的院坝里,围成一个大圆圈,参加一年一度的“抽陀螺”比赛。参赛的小伙子们站到圆圈里,把自带的陀螺立在地上,左手掌陀螺,右手拉绳子。裁判员下达命令后,小伙子们一拉绳子,陀螺便原地转动起来。一根根鞭子在空中飞舞,一颗颗陀螺飞速旋转,整个场地发出震耳欲聋的嗡嗡声。陀螺转动坚持到最后一个者,为比赛第一名。陀螺比赛一直进行到过完春节为止。如果哪位小伙子连续夺得第一名,那么他就是本地的“陀螺明星”。瑶族陀螺比赛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娱乐活动,它丰富了节日生活,深受瑶族人民的欢迎。

  清镇苗族:初春时节“跳花”忙

  每年初春,居住在贵州清镇、平坝、花溪等地的苗族同胞,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欢度传统的“跳花节”。 苗族同胞的“跳花节”古已有之,且流传很广。“花”指青年男女。他们正值青春妙龄,恰似朵朵盛开的鲜花。他们选定在草木花开的初春,到旷野开展跳、舞、吹、唱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青年男女建立感情,或表露相互爱慕之心。不过,“跳花节”不止是青年人的活动,老少也参加,各有各的乐趣。因此,除了上述意思外,它还有辞旧迎新,庆去年丰收、祝今年收成更好之意。 节日里,大多数青年男子头裹黑白格头帕,颈带八至十环银质项圈,胸挂金锁,身穿孔雀蓝长袍,腰围青色系腰;系腰一端绣着花纹,从侧垂下,与悬在后面镶以小圆镜的几个烟茶相配,显得色质艳丽,光彩照人。女子则头戴折成前后锥形的绣花头巾帽, 前锥吊红缨穗,头巾下分成两片,披到双肩。颈披银项圈,吊金锁链,手戴三五对银镯。几件绣花的衣衫,数条带边的褶裙,层层相叠。褶裙前是一块绣着各种字样、花纹的围腰,其字样一般是“花在春天开,人在青年乐”之类。花纹图案古朴瑰丽,美不胜收。 “跳花”开始时,男青年吹起挂红的芦笙,双双相对,回旋起舞。女青年则在他们周围围成圆圈,翩然而舞。跳到一定时间以后,女青年就参加到芦笙队伍中——男青年吹着芦笙走在前面,女青年跟在后面跳舞,依歌而和。成双成对的男女青年组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围着场子中央的“花树”(跳花节前人们特意栽下的松柏树)尽情跳着。有趣的是,按规矩,无人跟的男子或无人带的女子,是不能加入这种行列的。笙悠悠,舞曼曼,歌盈盈,场面十分壮观。场内的每一个人,犹如置身于歌舞的海洋。 “跳花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耍龙、跳地戏等文体活动。“跳花节”的高潮是最后一天下午的节目:小伙子们举行别有情趣的夺花比赛,看谁最先爬到扎有红绸子的花树上,摘下红绸子——在当地看来,谁摘了它,谁的生活就一定幸福、美满,像松柏那样四季常青!

  罗甸苗族:耍球抛毽打“疙螺”

  正月里,居住在贵州罗甸地区的苗家要举行耍球抛毽打“疙螺”活动。从正月初一至十五,当地人多以姓氏家族为单位聚集会餐。席间,长辈给青年人讲授祖辈的姓名和迁徙歌,教育晚辈要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发扬老一辈勤劳简朴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传统,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不做亏心事,不准败坏族风家风,办事要正直无私等等。 初春时节,他们还喜欢吹唢呐和拉二胡,弹月琴、琵琶,吹木叶,跳铜鼓舞、夜乐舞等。更有趣的是,男女青年和儿童们聚集在较宽场地,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打“篾球”、抛鸡毛毽、打“疙螺”等比赛活动,场面热烈,妙趣横生。

  黄平苗族:鸡叫头遍争“挑水”

  挑清水是黄平县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鸡叫头遍,苗乡山寨的男主人们便点着火把,挑起水桶来到井边,挑清水。 关于“挑清水”,这里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苗家山寨中有一个叫包项的人,从小痴痴呆呆,不会说话,人们叫他憨包。某年正月初二凌晨,包项带着扁担柴刀上山砍柴。天刚蒙蒙亮,他就砍了一大挑柴,来到寨边的半坡上。他放下柴担,到半坡的井边找水喝。刚到井边,正遇到几只老鸦在井里洗澡,见有人来老鸦便哇的一声飞走了。包项把头伸到井里喝了三口水,顿时觉得眼睛雪亮,整个天地一下子云消雾散。包项也能说话了,变得灵活、聪明起来!回到家后,包项就把井边的遭遇从头到尾跟爹妈讲了一遍。爹妈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全寨人。消息不胫而走,人们都去那口井里挑水喝,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每年正月初二早上鸡叫头遍时,苗寨的男主人们就争着去挑清水,把好运担回家。

(责编: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