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16年坚守,河曲草原牧民书写“绿色答卷”

发布时间:2023-03-09 10:16:00来源: 青海日报


扎西当智和牧民一起捡拾垃圾。

  “扎西当智16年如一日义务捡垃圾、保护生态环境的故事令我感动。如今,从县领导到农牧民都自觉到河边、草场、公路旁捡拾垃圾,为的就是守护好我们的‘中华水塔’!”3月6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夏吾卓玛在青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发言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是一个关于守护绿色草原的故事。

  夏吾卓玛讲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河曲草原上一个典型的蒙古族汉子。3月7日,记者前往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多松乡,在河曲草原见到55岁的扎西当智时,他质朴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生满老茧的手掌温暖而有力。

  时间回到16年前的那个夏天,一场热闹的赛马会后,草原上留下了许多垃圾。扎西当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垃圾就像是草原上的‘伤痕’,看着很刺眼。”

  扎西当智一点一点将散落在各处的垃圾捡拾起来。没有装垃圾的袋子,他就把捡到的垃圾装在衣袋里,捡了三天,终于将这片草原上的垃圾捡拾干净。

  从那时起,在草原深处、河流岸边、公路沿线、县城小镇,人们总能看到扎西当智捡垃圾的身影,这一坚持就是16年。

  坚持义务捡垃圾并不容易,首先反对的就是自己的儿子才让南杰。才让南杰听到别人对自己父亲的非议和嘲讽,想劝父亲放弃:“你不要再去捡垃圾了,把自己衣服弄脏了,还被别人看不起。”

  “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我们世代生活的草原,捡垃圾不丢人。”扎西当智对儿子说。

  河曲草原所在的河南县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4年,河南县出台“禁塑令”,严禁在全县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随着“禁塑令”在全县的持续推行和一系列生态环保措施的实施,生态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扎西当智的坚持也逐渐被人们所理解。

  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到义务捡拾垃圾保护环境的行动当中,这其中就包括扎西当智的儿子才让南杰和今年65岁的加肉老人。

  “我是被扎西当智的坚持所感动,自愿参与的。没有垃圾的草原更加美丽,牛羊误食垃圾造成死亡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加肉说,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

  2019年8月,扎西当智把加入到捡拾垃圾队伍中的41个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新风志愿服务队,自己担任队长。在他们的带动下,随手丢垃圾的少了, 主动捡垃圾的多了,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大家捡拾起的是被人丢弃的垃圾,留下来的是一片干净美丽的草原。保护环境、爱护草原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的自觉习惯。”多松乡党委副书记唐江告诉记者。

  在“禁塑令”的基础上,河南县2016年提出打造全省首个县域内无垃圾示范县,随后开展每月13日和26日环境卫生整治日活动,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垃圾高温热解处理技术,形成由村(社区)一级收集、乡(镇)一级转运、县上集中处理的一条龙模式,将生活垃圾对河南县草原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逐步走出了一条别样的生态环保之路。

  在每个月的13日和26日,一群群“绿色身影”就活跃在河南县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开展全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日”活动。大家不分你我,不计报酬,“地毯式”清理垃圾,共同守护着绿色家园。

  河南县生态环境局局长恩科介绍,河南县的发展理念、生态保护思路的转型升级,引领着纯净美丽幸福河南建设的步伐,不断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对于蓝天碧水的呵护更为自觉。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全力守护好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夏吾卓玛代表说。

  河曲草原的环保故事是全国两会上的青海好故事,也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在江源大地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故事不断涌现,“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已成为青海各族干部群众越来越坚定和自觉的努力与行动。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