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十年树木固青山:两河口水电站淹没区2853株树木的“迁徙之路”!

发布时间:2023-05-26 14:04:00来源: 康巴传媒

  立夏五月,雨晴风动草香新。在雅砻江中游的两河口水电站白玛营地内,一株上千“年岁”的古桑树,随风翩跹。眼见古木逢春、绿叶淌翠,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金国长轻抚这株已共同生活8年的古树,欣然道——树,又壮了。

  2013年底,这株苍劲超然的“老伙计”还傲立于七十公里之外的雅江县普巴绒乡普古村——两河口水电站移民代建工程项目的边坡之上;彼时,它所立之处即将随着水电站的兴建下闸蓄水而成为“超级水库蔚蓝深海”的小小一隅。这让王金国每每念及十分惋惜。

  “抢救!”从遇见第一株古桑树起至此后遇见每一株树木,作为两河口水电站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掌舵人”,十年间,王金国率其团队一以贯之、一丝不苟地将“淹没区树木就近移栽保护”的想法落地;迄今,22个树种2853株树木由此免于沉没命运、得以迁徙新生。

  迁徙 科学“手术”重获新生

  “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同步开展从一开始就在工程建设的考量范围内。”王金国告诉记者,两河口水电站位于高寒高海拔长江上游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已注定了其所处生态环境不仅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修复难度更是难上加难。

  从十年前,刚调任两河口水电站工作,在前往电站移民复建公路检查途中,遇到第一位近千岁的“古树居民”古桑树开始,为此般千年古树名木和百十年树木寻个“新家”,便成了萦绕在王金国心头的一件紧要事;而如何选址,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在王金国及其团队看来,能在气候干燥、低温期长、山势陡峭、土薄水缺、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川西高原雅砻江干流及鲜水河、庆大河汇聚流域屹立成百上千年的树木,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不可再生资源,对区域生态保护,起着不容小觑的固土护坡、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的生态价值。

  任其沉入水底、砍伐为材,都是这片高原高寒陆域水域的巨大损失。经审慎思虑、数轮勘察,“就近移栽保护”成为王金国等人的共识,而契合树木原本生长习性且能够及时提供树木养护的白玛营地,进入大家的视野,最终通过试验论证,成为树木迁徙地的不二之选。

  找到“新家”仅仅是第一步,将一株株受库区蓄水、土地塌方等影响的可迁移树木及一些迁移难度较大的珍稀树木移栽到新的生境则更需耐心:一方面,和雅江县林草局等有关部门积极对接,协调搬迁运输事宜;另一方面,开辟出营地移栽园,安排专人营造宜居生境。

  “初遇古桑树,它兀自在冰天雪地里,枝桠虬曲盘旋,犹如一幅水墨画,当时我就在想村民整体搬迁,这些承载他们祖辈生活记忆和故土难离乡愁的重要植物资源也不能落下!”王金国道出他与古桑树的缘分,因缘际会也由此开启整个淹没区树木“搬家”的序幕。

  “抢救”——移栽树木,似与时间的博弈,更如同“动手术”一般。“术前”,王金国及其团队开展实地勘察,对树木由内及外“体检”、确认权属调查生境、征求周边村民意见、制定迁徙运输方案,最终形成“一树一策”的“手术方案”实施策略。

  “每一株树木都有不同特质,需要科学严谨地深入了解其生存生长现状、既往问题现存风险,因树制宜小心‘操刀’,移栽树木方能重获新生。”王金国介绍,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移栽树木的完好性、提高成活率,可以说机械人工相结合,在现代技术支撑下极尽能事。

  安家 “落户”生根开枝散叶

  2014年10月,两河口水电站开工建设,几年间,“世界第一高土石坝”在古渡深切的峡谷中拔地而起,即将使万年奔流的雅砻江,与北来交汇的鲜水河、庆大河一道以四两拨千斤之势运转起中国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这意味着淹没区树木移栽保护工作需全面加速进程。

  “不辜负每一次遇见”,这是王金国十年如一日步履不停、迁树繁育的信念。在涉及雅江、道孚、理塘、新龙4县广阔的两河口库区,每一次沿途巡查,尤其是寻找古树踪影,绝非易事。为此,他还牵头实施奖励机制,合上万建设者之力发现、移栽、保护库区范围内的树木。

  区域实勘搜寻、无人机航拍、地毯式摸排······在不少文献和本土向导的支持下,王金国及其团队不仅全盘掌握了淹没区树木基数,对当地树种更是如数家珍。“有时冒着坠崖坠江风险,才发现目标树木踪迹,遇见一株便登记在册,移栽档案越来越厚!”王金国说。

  十年,2853株,上万人参与,这项甘孜州水利工程建设史上规模浩大意义不凡的树木移栽保护工作,引起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瞩目。“起初,村民大都不理解更不同意给树木挪窝,更别提古树了。”多吉生长的雅江县普巴绒乡日孜村,古桑树众多,都是祖祖辈辈种下的。

  树滋养着人,人呵护着树。时光流转,一株株“老伙计”,在雅砻江畔目睹星移物换,也陪伴代代两河口人从垂髫到黄发,俨然是村里世代相袭的“传家宝”,村民爱护宝贝得很。“不移栽会淹没”“移栽后会存活”······眼见王金国一行多次走村入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多吉深受触动。

  主动带路寻树、充当藏汉翻译、介绍古树情况,多吉感动之余也想为留住树木尽一份力。他惊讶地发现,抢救移栽树木,是一项庞大繁琐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遇到古树“居民”时,既要考虑“搬家”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又要思量“安家”的存活率和周全度。

  每一株树木都根据科学的“体检报告”,定制出“一树一策”移栽方案;出发前,树冠修剪切口涂上伤口愈合剂“消毒止血”;运输中,树干裹上棉布“被子”保湿保温;立地后,树木注入生根剂“打上点滴”营养液;小心栽植、细心养护,超千年树龄古桑树在“新家”抽新芽焕新机。

  一年年,白玛营地迎来一株株树木。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协同参建单位甚至为远道而来的每位“新居民”配备了专职养护人员,为其量身定制“身份证”,将其“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刻上铭牌,实现“一树一档”的同时,动态关注树木健康状况。

  重逢 新的家园“人树”如昔

  多吉回忆,儿时每逢桑葚成熟季节,都会和小伙伴上山采摘桑葚,孩子们最馋这一口,大人们也欲罢不能。一个多月时间里,全村人都能享受到古桑树带来的舌尖美味;三伏天暑热时,古桑树还是全村人纳凉的乐园;如今,故土不再,但链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树,在!

  不仅重现青葱、开枝散叶,更可喜的是,当年那窝住在古桑树下、随其一同迁居白玛营地的鼠兔,此时此刻仍在树下繁衍生息,一如往昔。它们是营地首批“居民”,这些年,眼见800年树龄的“母子”五角枫、300年树龄的核桃树、200年树龄的朴树······相继入驻。

  多年间,野生桑树、五角枫、洋槐、白杨等22个树种2853株树木在“新家落户”,成活发芽率达90%以上,其中23株为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树名木。为了尽可能延长这些“绿色资产”“时间标本”“活着文物”的生命周期,现代化技术观照下的温润养护,显得尤为必要。

  养护人员好似树木的“保健医生”,时时监控、最小干预、标本兼治:气候干燥,给树木“喝饱水”;气温降低,给树木“穿暖衣”;倾斜便支撑加固,病虫害则杀菌防腐;总之,经年周密科学有针对性的抚育、养护、复壮,一株株树木在白玛营地站成一道道绿色屏障,枝叶葳蕤、守护安澜。

  “越了解越敬重越慎重!”王金国说,雅砻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孕育出高山峡谷地貌的雅江县,森林覆盖率超53%,而今还拥有因修建两河口水电站形成的“奇迹”景观——堪比770个西湖大小的“高原深海”天龙湖及植物界“大熊猫”五小叶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早已浸润人心。

  又是一年五月,紧邻两河口水电站大坝的白玛营地草绿风清;如今,这里不止是一座充盈区域特有珍稀“活化石”资源的“植物王国”,还是一座“奇妙动物城”;每年此时高山野生毛冠鹿如期而至,悠游觅食休憩,而不远处,“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让此崛起成为川西高原的旅游新秀。

  王金国认为,建设一方工程、提振一方经济,更要保护一方生态、造福一方百姓,而对这批树木的移栽、古树的抢救再慎重也不为过,这既是对自然尊重、对时间敬畏,也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生动标注。接下来,将积极争取省州县林草等有关单位支持,协力解决未来养护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3000株树木十年迁徙路,就是我州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定位,聚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的生动实践,守护住了‘生态绿’也延续了移民的乡愁。‘大国工程’兴建,背后处处透着文明温度!”州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李娅妮 周燕 文/图;赖强 视频

  编辑:肖宵

  校对:余秋林

  责编:白马

  审核:杨杰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