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一支画笔,绘出“沸腾同仁”

发布时间:2023-07-05 16:05:00来源: 人民网-青海频道

  隆务河悠然前行在宽阔的山谷之中,麦秀山则隐匿于高高低低的杨树、油松间,享受着午后的惬意,安静而又神秘。

  仲夏的同仁,早已褪去寒意,接踵而至的是目不暇接的绿意和一泻千里的清爽。

  同仁的灵秀,不仅在山水,更在文化。

  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藏语称“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这里是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的发源地,是藏族画家之乡。

  在同仁市隆务镇吾屯下庄的热贡龙树画苑,画苑创始人曲智正向画苑南面二楼的画室走去,照例察看今天学员们的画作成果如何。这位青海省民间工艺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30多年如一日,培养出528名热贡唐卡艺人。“来到这里的学员,我会给他两个月的考验时间,这两个月不只学画画,也学做人。”

  龙树画苑现有93名学员在学画,除了生长于本土的藏族、土族学员外,还有一批来自山东、陕西、河北、内蒙古的汉族学员。

  跟随着曲智,我们一行人轻手轻脚走进画室,踏入画室那一刻,世界只剩下学徒们轻握的画笔与底布摩擦的声音,柔和的光线中,20多名年轻画师正聚精会神地绘制唐卡。在他们笔下,唐卡在设色、山水皴法、云彩花卉分染以及线条勾勒方面,融合中国传统画作风格,画面饱满而不复杂,祥云流动其间,却也有留白,可以将思绪放置其间。


学徒细致描绘唐卡。人民网 马可欣 摄

  画室西角,29岁的桑杰卡正屏息运笔,为眼下这幅唐卡做最后的上色。这位本地小伙,看到我们驻足的脚步,停下来不好意思地用笔抠抠脑袋,当询问到画作相关情况时,小伙子脸颊微红,双眼闪烁着光芒:“这幅画是师傅设计的,平时我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创作,现在我的一幅画能卖到16万多!”

  制作画框、绷展画布、打磨布画、起稿构图、上色晕染、勾复线、描金再到佛像开眼、唐卡装裱,每天在画室8个小时,桑杰卡不间断地学习着唐卡制作工艺流程。从摸索前进到可以独立作画,他用了6年多的光景,初到画苑时,他才20岁。


绘制唐卡的颜料。人民网 马可欣 摄

  桑杰卡家中共四口人,守着5亩地,仅靠种小麦过活,收入微薄。同仁市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的设立,让这原本拮据的四口之家看到了新的出路,桑杰卡和姐姐来到帮扶车间之一的龙树画苑学习唐卡技艺。此后,日子有了变化:“来这的第一年有8000多的补助,食宿不用自己花钱,经过八九年的学习和沉淀,现在我一年收入能有10万多。”

  来到画苑的第3年,桑杰卡结识了同样来画苑学习唐卡的朋毛吉。两年过后,25岁的桑杰卡与这位来自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的姑娘结婚。画室里,二人并排坐着,没有外放的表达,没有刻意的亲昵,只是扭头的一个眼神,便能让两人的脸上都绽放出笑容。现在的桑杰卡,收获的不光是技法,更是自己的小日子。

  如今,桑杰卡在画苑度过了9年的时光,已经出师的他仍然选择留在这里潜心创作。无独有偶,画室另一边的多杰东智,也已在龙树画苑10年之久,他的身上,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我在同仁市多哇镇看赛马的时候,看到他在路边自己拿着彩纸,专心用剪刀剪着上面的牛羊用来当临摹的样式,我就留意到这个孩子。”曲智看着专心作画的多杰东智,眼角布满了笑意。


专心作画的多杰东智。人民网 马可欣 摄

  在与多杰东智的父母商量过后,曲智带着这个有天赋的孩子来到了龙树画苑开始学习唐卡。10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现如今27岁的多杰东智,一年收入有6万多。认真且安静的多杰东智是一位聋哑人,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哥哥,家里一直以放牧为生,现在,他的收入已经能补贴家用了。

  “公司+文化产业基地+非遗传承基地”,这是龙树画苑的经营模式。“我们不收取学费,免费提供食宿,每年的伙食还有给学员的补助达200万元。”龙树画苑的负责人完德尖措说道。

  作为同仁第一批设立的乡村振兴帮扶车间之一,龙树画苑自2013年正式运营以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集中培训传授技艺,已培养出760名热贡唐卡艺人,学徒遍布全国,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毕业生都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如今的龙树画苑声名远扬。

  名声在外,离不开内部的重视和支持。为了使热贡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以唐卡为例,同仁市专门成立唐卡研究会,同时,热贡文化园区、唐卡风情小镇、热贡艺术会展中心、热贡文化演艺中心、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宣传展示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同仁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唐卡艺人培训并给予补助,将非遗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以文化产业发展来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为进一步规范唐卡市场管理和唐卡行业标准,黄南州在全国率先实施“唐卡区块链”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传统唐卡交易的溯源以及唐卡知识产权IP的复用与增值,以自主、可控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以VR、AR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示、诠释唐卡艺术,让人们在欣赏唐卡艺术、体会唐卡文化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唐卡艺术的知识产权。

  非遗文化的传承,在于其“活态性”的特征。为了让热贡艺术人才队伍日渐壮大,黄南州同仁市还组织举办热贡唐卡绘制大赛和乡土人才技能大赛等活动,选拔优秀乡土人才投入到文化技艺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开发中,选择发展潜力大的非遗文化产业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文化脱贫的中坚力量。

  中坚力量培养了起来,新兴力量也在崛起。学校,是希望开始的地方,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源头之一。从青海省到黄南州,都在相应的学校设立热贡艺术课程。同仁市联合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开设热贡文化专业课程,并通过职校和传习中心,以产学研的培养模式培养各类热贡艺术人才。在黄南州,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热贡艺术课程,同时成立专门的热贡艺术学校,如黄南州热贡文化艺术职业培训学校。青海省民族学院更是开设了热贡艺术本科专业。

  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将热贡艺术特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依托非遗资源优势,还建立20余座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建成非遗工坊和文化扶贫产业园创作基地,并设立20余个扶贫车间,使热贡艺术特色产业呈现出全新的姿态。


学徒在专心绘制唐卡。人民网 马可欣 摄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持续举措,换来的是可观的结果。仅同仁市而言,从龙树画苑成立至今,同仁市从事唐卡绘画工作的人数骤然增加了1.6万余人,如今,同仁10余万人口中,近2.4万人从事唐卡绘画,4.6万人从事热贡艺术相关工作。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8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68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4人。全市有近30家大小唐卡画院和140家中、小型相关企业。

  同时,同仁依托先天资源优势,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以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助跑”乡村振兴:热贡唐卡艺术小镇、麦秀国家森林公园、热贡六月会……今年五一假期,同仁接待游客近2.5万人次,同比增长195%,旅游收入达892万元,同比增长360%。

  在“文化+旅游”“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中,在青海省产业“四地”建设的战略布局下,这座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阔步前行在她永续发展的“沸腾之路”上。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