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新作《西高地行记》新书发布
阿来新作《西高地行记》于日前举办新书发布会,著名作家、《西高地行记》作者阿来与作家、编辑卢一萍展开对谈,探讨“行走的力量”,带领读者走进一场“万物有声”的文学之旅。
“我走向了宽广的大地,走向了绵延的群山,走向了无边的草原。那时我就下定了决心,不管是在文学之中,还是文学之外,我都将尽力使自己的生命与一个更雄伟的存在对接起来。”阿来在新书《西高地行记》里写道。
阿来新作《西高地行记》新书发布会举办。主办方供图
卢一萍认为,阿来是最早的中国行走文学践行者之一,他的散文常被其小说的光芒遮蔽,事实上《西高地行记》等散文集和《尘埃落定》《云中记》等小说一样,都构成了阿来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的一部分。“很多作家是书斋里的作家,阿来老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与他钟爱的这片大地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紧密的联系。他是自然之子、大地上的作家,其信息与行踪弥漫在文字间,抒发了对大地、万物、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谈及行走的意义,阿来表示,相较于只能体验写作的书斋里的作家,行走给予人以双重体验,“有一部分作家在认真写作之外,也会广泛接触大地上的人群、文化、地理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体。行走让我们认识世界、深入世界,这样人生才可能走向开阔,写作才可能变得精致又广阔。”
关于作家视野的问题,卢一萍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进行分享,“我认为《西高地行记》《大地的阶梯》都有一种在温暖、悲悯之上的神圣视觉。马尔康、嘉绒、贡嘎、平武、玉树、果洛、山南、武威、丽江,构成了一个仰望视角的高地。”
阿来表示,散文有两种编辑方式,一是编年,二是统一在某个题目之下,例如《成都物候记》《西高地行记》,它们既是植物笔记,也是美学笔记、文化笔记。《西高地行记》收录的散文有一个统一的地理环境,就是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西部高原地。
阿来表示,“我不是来寻找答案。我来倾听,来感触,来思考。来证实,今天在别处上演的,在这里曾经上演过的种种复杂的文化现实。大自然有时候能给人提供一种慰藉,所以我总是要抽时间从河谷地带的人间社会出去,经过人间,最后到没有人间的自然中去,那是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它的美丽会给你安慰。”
谈及探险家对西域的科学发现,阿来说,“这些探险家们是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自然,将其分类并纳入一个新的认识体系。明末清初后我们的知识分子觉醒,并加入到中外考古、地质、人文科学家的考察队伍中,逐渐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土地。”
卢一萍指出,《西高地行记》呈现了颇多教科书式的风景描写。关于如何将风景写“好”?阿来说:“书写坐在汽车上穿过大草原的感觉,不是给草原加上‘美丽’‘宽阔’‘碧绿’这些定语,而是要仔细关注地质多样性的细节。它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徒步、骑马、坐直升机时看到的,而是一种快速前进、绵绵不绝、一晃而过的视觉,在你实际体验中自然会产生。”
卢一萍认为,阿来的散文和小说具备充沛的诗意,这种诗意源自文字内部的涌动和激发。“波斯诗人萨迪曾说‘一个人应该活到九十岁,用三十年获取知识,再用三十年漫游天下,最后三十年从事创作’,阿来老师在我的印象中总像一个少年,不停地在西部的崇山峻岭之间奔走,是一位‘旅行家’,更是一位‘行者’。”
本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川观新闻、阿来书房联合主办。(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阿来《西高地行记》出版 用脚和笔丈量世界
多年来,作家阿来用脚和笔丈量世界,认知内心。他攀行在雪山之间,仰望苍穹,俯身凝视花草生灵……阿来曾说,行走与写作是他的宿命。[详细] -
阿来和他的《机村史诗》:一部为普通人而歌的当代乡村编年史
早在《云中记》之前,阿来还有一部体量更大、分量更重的生态文学著作。它,就是今年7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重磅推出的《机村史诗》。[详细] -
阿来:文字中,真有一个稍稍深广些的生活
4月,莺飞草长,著名作家阿来推出了他的全新散文集《以文记流年》。这是继长篇小说《云中记》、同名电影原著小说《攀登者》之后,阿来献给读者的又一份惊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