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守护黄河源头的忠诚卫士
“黄河源是我的家,我家住在黄河边,守护好这一片净土就是在守护我的家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我有义务更有责任守护好黄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我们一定会牢记源头责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定信念,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说这些话的,或是生态管护员,或是当地牧民群众,或是外来干部职工,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守护黄河安澜,让黄河源园区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典范。
就说这几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江旁村生态管护员扎西正准备巡山事宜,这次巡护至少一周时间,需要带口粮和帐篷,还要和其他老乡借几头驮牛,组织同组其余的生态管护员,商量好出发的时间。
扎西所在的巡护小组共有18人,他们负责巡黄河乡阿涌措及其周边区域。阿涌措是黄河冲刷后形成的一座湖,湖周边是连片的湿地,湿地中有黑颈鹤、斑头雁、鸬鹚等鸟类栖息。
阿涌措处在黄河以东,冬季黄河结冰后,扎西可以从冰面上过去,从县城出发一天就能完成巡护。夏季冰雪消融,黄河水流湍急,巡护之路就异常艰难。要从黄河乡绕路,中途翻几座高山,摩托车无法抵达,需要用牦牛驮着进去。
这次到阿涌措巡护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观察鸟类,看看年初搭建的黑颈鹤鸟窝是否有黑颈鹤安家,另一个是捡拾垃圾,看看阿涌措周边牧户转场后是否有生活垃圾。
“每户牧民家中有一名生态管护员,转场时他们会自己将生活垃圾捡走。我们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去观察黑颈鹤新家入驻情况,并做好记录。”扎西说。
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居住在国家公园内的牧民成为了国家公园保护的主体,他们放下牧鞭,成了生态管护员,守护自家草场,守护黄河源区生态环境。
玛多县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被誉为黄河源头第一县。境内河流纵横,湖泊遍布,因而有“千湖之县”的美称,鄂陵湖和扎陵湖还是国际重要湿地。
历史上,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黄河流域环境问题比较严的。如今的一江清水、动物乐园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几代人不断努力与坚守。
1972年黄河发生首次断流;1996年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首次出现断流;2003年12月,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的首次断流。
危险!危险!危险!大自然向黄河源头生态环境敲响的警钟,敲醒了玛多县各族干部群众。
2000年左右,玛多县自行开展了一系类生态治理项目,草原禁牧、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生态恢复效果缓慢。2005年开始,从国家层面开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持之以恒抓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源生态环境在逐步改善。
7月13日,跟着玛多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马贵前往扎陵湖出水口。路过鄂陵湖后就是措哇尕则山,山顶是黄河源牛头碑,继续向西行驶40多公里,便看到了扎陵湖。
这些天马贵带着局里的工作人员忙着整治公路沿线环境,晚上回来大多到半夜了,拆除破旧不堪的公示牌和宣传牌,换上重新制作好的牌子,风蚀断裂的界碑挖走后栽上新界碑,捡拾清理公路沿线垃圾。
“这些年,我们通过生态项目,累计完成黑土滩治理134万亩,退化草地改良55万亩,沙漠化防治99万亩,重点沼泽湿地保护50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5400万亩。”马贵说。
记者在扎陵湖出水口看到,湖水出水口两侧有监测设施,一侧是湖泊群鱼类洄游监测设施,通过主控机房的电脑画面可以看到花斑裸鲤在清澈的流水中畅游。湖水出水口另一侧是水质监测省控断面,玛多县境内除了扎陵湖出水口的省控断面,还在黄河大桥处有水质监测国控断面,两处断面的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以上。
“这些年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人努力天帮忙,降雨量增加,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增加量相当于30个西湖大小,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马贵说。
生态修复一方面要引导牧民群众树立更强的保护意识,这一点对于玛多县各族干部群众来说无需赘言。另一方面需要实施一些工程项目。这些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一大批生态修复项目落地实施。黄河源园区还在冬格措纳湖试点实施了3公里的电子围栏项目,通过手机终端App,可以随时360度观察围栏附近的湿地和野生动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天”为鹤家乡
目前,青海省内黑颈鹤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广袤的三江源湿地,其中黄河源地区和澜沧江源头地区数量最多,玉树隆宝湖是目前已知繁殖黑颈鹤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详细] -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在长江源头播撒生态的种子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而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 2016年3月,环保课正式列入小学课表,这让学生们受益匪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