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沃野谱新篇
村民正在装运西红柿。
丰收的喜悦。
一座座亮丽多彩的藏寨焕发新颜;一个个美如画卷的乡间村舍里游人如织……盛夏时节,行走在丹巴县,一幅幅自然和谐、富饶兴旺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图景映入眼帘。
在甘孜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丹巴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州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的热情化作工作动能,乘势而上,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动乡村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拼出乡村振兴“高质量”,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丹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州发展大局作出更大的丹巴贡献。
做强特色产业 培育乡村振兴之“根”
八月,正值各类蔬菜瓜果的采收旺季,走进巴旺乡扎科村蔬菜种植科技示范基地,连片的大棚绵延铺展,新鲜的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箱、搬运……一派乡村振兴好“丰”景。
“我把自家3亩多土地流转给了基地,每亩一年有1500元左右收入。同时,我还在基地干活,主要就是下苗、挂网、采摘,在地里干回老本行,得心应手,每天能挣100元。”村民更登翁姆告诉记者,一手拿流转金,一手领工资,她切身感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红利。“固定的工作时间,稳定的经济收入,我下班后还能照顾老人和家里,一举多得啊。”
扎科村蔬菜种植科技示范基地采用“公司+支部+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引进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做大做活做优大棚蔬菜产业,吸引村里富余劳动力就业,让村民在获得收入的同时学习更多种植经验。目前,该基地拥有大棚110座,占地170余亩,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辣椒、羊肚菌等。
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扎科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壤肥沃、阳光充沛、交通便利等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从大棚建设、育苗栽种、管理技术等方面入手,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道路。2022年,该基地累计发放劳务工工资107万元,流转土地费21万元。
“今后,我们还将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做文章,进一步做活做强‘大棚经济’,带动更多村民增产增收,实现村集体经济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扎科村党支部书记拥中泽朗说。
在甲居镇聂拉村“美人脆”苹果种植基地,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俏耀枝头。近年来,丹巴县围绕“一带一业”产业发展思路,从“美人脆”苹果种植、营销、补短入手,助力农业增产、农户增收。
“我们这儿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让丹巴‘美人脆’苹果的外观更精致美观,糖分沉淀更多。高端定制的‘美人脆’苹果平均每个能卖到17元。”该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丹巴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生态修复等方式扩大“美人脆”苹果种植规模,建设试验示范基地500亩,“美人脆”苹果种植覆盖10个乡(镇)40余个村,面积达7000余亩,2023年预估总产量在80万斤以上,到2025年盛果期产量可达200万斤以上、亩均收入将达2万元以上。
如今,一个个崛起发力的特色产业解锁了丹巴县“致富密码”,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做优致富产业 充填乡村振兴之“实”
盛夏时节,来自武汉的王先生一家驱车来到甲居镇聂拉村,享受世外桃源的宁静惬意。“这里气温适宜,空气清新,是个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王先生点赞道。
得益于如诗如画的乡野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聂拉村把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突破口,创新旅游业态、塑造特色品牌,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的合资合作模式,整合各类资金500万余元,建成11栋特色木屋及1座电商直播间、咖啡厅、餐厅、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打造嘉绒藏式民宿,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形成网红民宿区。同时,推出饮品首杯免费、篝火晚会、文艺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为村子引来了“人气”、带来了“财气”。
“今年暑假,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我们村来避暑纳凉,我们家民宿从7月12日到现在,天天爆满,很多客人临时打电话过来问有没有房间。明天的房间也早就订出去了。”村民青珍拉姆将藏房二楼全部改装成了民宿。
“我们引入专业公司对前期12户村民的藏房进行特色改造,打造成精品民宿,并进行整体运营,营业收入按比例分成。同时,我们还把农村传统饮食和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游中,让城里人体验淳朴的乡野风情。前两天,又有两位村民找我签协议,要加入民宿发展。在‘旅游+’的助力下,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聂拉村党支部书记格西说。
在聂拉村,村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繁花盛开,村中各具特色的民宿一家接着一家,游客往来其中,怡然自得。
近年来,丹巴县通过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使之成为继承发扬丹巴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推全县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提升基层治理 筑牢乡风文明之“魂”
在巴底镇齐鲁村,通过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和收集管网工程,该村建立起集中式污水处理站,解决了人口聚集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旅游风景区等区域的生活污水问题。
平整路面、建设绿化带、铺设污水管网,如今的出村路也焕然一新。“村里环境好了,家家户户也都干干净净的。”齐鲁村党支部书记周永清说。
瞄准村民出行需求,乡村交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出村路连上主干道,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家门口就能坐客运车,上县城、接送孩子都便利多了。”周永清说,“村里主要道路两侧还计划装上路灯,村民晚上出门也好走了。”
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丹巴县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新改建农村公路、普及农村自来水、开展全域无垃圾行动……作为全州唯一的全省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试点县,丹巴县持续改善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越来越宜居的乡村面貌,是乡亲们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汇聚起来的巨大变化。
“这是木尔约村村民泽依昂布收集的《嘉绒旋舞》曲谱,他还拍了嘉绒锅庄的视频;这是二基坪村跳的弓箭舞《嘉绒十三战神》;这是木兰村的舞龙、培尔村的舞狮。食满柜水满缸,吃猪膘喝咂酒,舞火把打火仗,这是邛山村在过代汝节……”巴底镇党委书记尼玛向记者介绍,“作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们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文化产业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嘉绒文化、长征文化、东女文化、象雄文化、西夏文化等多元文化在丹巴繁衍并存,是藏、汉、羌等多民族和谐共处之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区。近年来,丹巴县在以文化旅游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中,积极回应群众和游客新需求,大力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打造文旅新高地。科学实施甲居藏寨文化保护传承,活态展示嘉绒藏族非遗文化。研发推广“嘉毪绒”产品、丹巴刺绣等,成立非遗文创馆,大力推进文、农、艺、康、研、工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丹巴县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着力在教育中培养、在环境中熏陶、在管理中强化、在实践中塑造,聚力打造文明高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时不我待。如今,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丹巴县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群众赞不绝口,幸福指数持续攀升,用一个个美妙音符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甘孜供电公司电“靓”雅江文旅产业
近日,随着历时两个多小时的“嗨吃雅江”松茸季美食音乐节在雅江县吉祥广场圆满落幕,国网甘孜供电公司保电任务圆满完成。[详细] -
稻城县 “i稻城·一键游”开启文旅产业数字化新时代
近日,稻城县“i稻城·一键游”正式上线, 开启了该县文旅产业数字化新时代。[详细] -
色达县多点发力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色达县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多点发力,激发企业活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