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塘县6年让7万余亩沙化地披绿装变花海
图为游客在藏巴拉花海骑马赏花。
图为沙化治理。
图为治理后的沙化地长出绿草。
“嘘、嘘……”8月13日一大早,理塘县奔戈乡托仁村牧民洛绒泽仁赶着400多头牦牛往牧场深处走,回望以前的沙化地又变回绿洲,养牛的信心也更足了。他的信心,来源于该县6年让7万余亩沙化地披绿装变花海。
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多米,年平均气温仅为3℃,冬季漫长,日照量大,大风、干旱等气候频繁,加之鼠害,导致草地沙化日益严重。作为村乃至乡、县养殖大户的洛绒泽仁,深知草就是牧民养牦牛的命根子。就在前几年,看着曾经的草场不断沙化,他的担忧也越来越重。
2019年,作为四川省沙化监测区的托仁村,纳入了沙化治理项目,这让100多户像洛绒泽仁一样的牧民看到了希望。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高海拔地区沙化治理的理塘县林草部门,针对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形成并推广了挡沙墙设置、客土措施、沙障设置、植灌种草、围栏封育五大成熟技术。
“我们筛选了燕麦、披碱草、高山柳、沙棘等一批适宜川西北高寒沙地的治沙草种和树种,并利用县级骨干苗圃进行沙生植物繁育和试验,为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技术员杨明勇介绍说。
作为示范工程项目,牧民们通过劳务的方式参与到沙化治理工程中,给洛绒泽仁等牧民带来约320万元的劳务收入。极大地调动群众生态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带动了农牧民就业增收。“牧民通过亲身参与沙化治理工程,起到了普及沙化防治知识的作用,当地牧民对沙化治理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有了直观认识,治沙热情很高。”托仁村支部书记鲁昂说,村里落实了治理区管护人员、签订了管护合同,严格控制牲畜践踏和人为干扰,切实保障植被稳定恢复的环境。
托仁村治理后的15400亩沙化土地,经过3年的管护期,经测算,每公顷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4.65吨,平均每公顷年蓄水力可提高20.85吨,每年能够减少泥沙流失约10540吨,每年能够增加蓄水约47260吨。为当地构建起沙地植被生态系统,扭转了沙化趋势,推动了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
地处国道227沿线,处于金沙江流域大香格里拉国际精品旅游区和环亚丁两小时旅游圈区域内的核心枢纽,紧邻海子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濯桑乡汉戈村,过去由于全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扶贫建设盲点多、返贫发生率高等致贫因素,导致汉戈村农牧民群众的脱贫步伐显得沉重而艰难。
2017年开始,理塘县把旅游融入生态修复中,实施旅游扶贫新村建设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将汉戈村800亩沙化地新建成鲜花带,配套生态旅游停车场、花村旅客接待中心、生态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补充“古道驿站,牧民天堂”牧区生活体验区、锅庄广场、特色帐篷酒店等旅游项目。
“藏巴拉花海景区以花卉和星空为主,是高山间的桃源,是集农业观光、果蔬采摘、露营、花海、骑马、射箭等娱乐活动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复合型景区,2021年成功评为国家级AAAA级景区。”毕业于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的汉戈村委会副主任降曲西说。
50多岁的村民丁巴尼玛,在花海从事种植和管理,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工作轻松又在家门口。围绕“农居变旅居、家居变客栈”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周边农牧民群众从事旅游服务。创办旅游服务实体10余个,辐射带动片区6个乡镇农特产品销售,开展专题旅游服务培训1000余次,培养本地季节性解说50人。通过景区平台带动固定就业100余人,季节性就业1.2万人次。
据汉戈村支部书记泽仁嘎嘎介绍,通过藏巴拉花海景区建设与精准扶贫旅游产业的科学结合,汉戈村不但早已摆脱贫困,还成为了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天府旅游名村,带动周边农牧民群众每人实现旅游增收3500元。
“我县不断探索沙化治理新模式,6年来累计实施防沙治沙工程73049.6亩,实现了治理区由原植被盖度不足10%提高到植被盖度80%以上。理塘县第六次与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比较,沙化总面积减少了11206.23公顷。”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杨志华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迪庆“三农”领域案例典型“乡村之变”
金珠嘎尺社区“幸福食堂”通过提供价廉、优质、健康、便捷的餐饮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的食堂吃出“舌尖上的幸福”。[详细] -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贵在以人为本
获得广泛支持和关注。创卫也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详细] -
沟渠清淤惠民生 志愿力量保水源和汛期安全
志愿者们手持铲子、锄头,沿着沟渠分工劳作,有的挥锄铲土,有的清理杂草,还有的运送淤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