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守护“雪山之王”
沿着陡峭的山脊攀爬而上,牧民公尕日又来查看自己放置的红外相机,“能不能拍到雪豹全靠它,这次可是又有不少‘大片’。”公尕日翻看着照片,格外欣喜。
雪豹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视为衡量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也被誉为“雪山之王”。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曾由于气候变化和生态恶化,当地很多人只是听说雪豹“像只大猫”,却从未见过。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境内的昂赛大峡谷内,一只雪豹在岩石上休息(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公尕日是玉树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人,家中世代放牧。对于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他心中有本账。
“小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里的草场越来越差,黑土滩越来越多,草养不活牲畜,一些人家也搬了出去。”公尕日说,至于雪豹,只是听大人讲过是猛兽,大家都害怕,可谁也没见过长啥样。
后来,公尕日慢慢了解到,雪豹几乎不主动攻击人。雪豹多了说明生态保护得好了,而少了说明生态在恶化。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2017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的号召下,公尕日主动加入了新组建的“玉树曲麻莱县绿色江源雪豹监测队”。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绿色江源雪豹监测队队员在布设红外相机(2021年7月摄)。新华社发
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工作人员牛少鹏介绍,雪豹监测队刚成立的时候,成员有约50人,主要由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组成,通过日常巡护、放置红外相机、救护救助等方式开展雪豹保护工作。
“我们在长江上游干流通天河沿线760余公里、曲麻莱县的4乡5村设置了5个监测点,通过放置红外相机的形式构建当地雪豹活动数据库。”牛少鹏说。
刚开始,公尕日还不会使用红外相机,放置完后每天都要去山上看看有没有拍到雪豹。不久,他通过向专家请教摸索出了门道,“雪豹的主要食物是岩羊,一般都得在岩羊种群多的地方放置相机。有好几次我中午放完,晚上就拍到了雪豹。”
2018年,雪豹监测队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建立合作。研究所的专家向管护员教授专业的监测技巧,让雪豹监测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雪豹监测队也扩大到100多人,红外相机从最开始的20台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台。雪豹也更加频繁地进入监测队员的镜头里。
雪豹增多,根子在生态的好转、理念的转变。“现在雪豹监测队识别监测到的雪豹个体已超过60只。当地还成立了生态教育站,一些大学生变成生态环保讲师,为牧民开展多样化的动物保护科普教育,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说。
杂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境内昂赛大峡谷是雪豹等猫科动物的优良栖息地。今年8月,在专业野生动物摄影师指导下,由玉树州杂多县三位牧民摄影师耗时6年拍摄的电影《雪豹和她的朋友们》正式上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雪豹这一青藏高原珍稀物种的风采。
“当我们跟拍35天,拍到雪豹妈妈带着幼崽的画面时,内心只有振奋,一点都不感觉到累。新生命意味着新的希望。”牧民摄影师次丁说。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施行,要求加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迁徙洄游通道和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对雪豹等青藏高原珍贵濒危或者特有野生动植物物种实行重点保护。雪豹将迎来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热爱雪豹的牧民摄影师
今年31岁的次丁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二社,一家四口人,家里没有草山,几头牛放在父亲家代养。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之后,次丁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昂赛乡家喻户晓的牧民摄影师。[详细] -
摄影师和牧民一同花6年时间拍摄完成首部罕见的雪豹纪录片
由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执导的纪录片《雪豹和她的朋友们》8月4日开始上映,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雪豹为主题的大电影,该片由奚志农发起的“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摄影团队历时6年艰苦拍摄而成。[详细] -
“雪豹窝”里的草根野生动物摄影师:不打扰是最基本原则
“希望更多国际上的摄影大师来到天峻,用他们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我们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想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野生动物保护当中,让我们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蔡海勇说。[详细]